“……”

明軍的歡呼聲隨之響起,聲音很大,傳得很遠,迎接騎軍同袍的凱旋。

而安南軍隊這邊,卻是完全相反了。他們的頭目也好,底層軍卒也罷,一個個臉色難看得要死!

安南盟軍對陣大明軍隊,所依仗的是他們的兵多,有戰象部隊,另外就是西夷的火炮了。

然而,從昨天到今日一共打了兩戰,他們卻見識到了明軍火炮的厲害,並不會比西夷的火炮遜色;他們的兵力雖然多,可每次明軍都能以少勝多;他們有戰象部隊,可明軍卻有專門剋制戰象的巨型火槍,機動性還很高。

完全可以說,安南盟軍的每一張底牌,都被明軍這邊輕鬆破解了。這一次的戰事,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安南盟軍這邊,從頭目到最底層的軍卒,全都沒有了信心。

前景不妙,也消耗他們之間的信任。

戰事剛結束,鄭梉就立刻傳令召開軍議,剛一開始,他就氣勢洶洶責問阮福瀕和莫敬宇這兩邊,為何敗退賣他鄭軍,剛才的機會,他們就應該從側面斷明國騎軍的後路,一舉殲滅這支明國騎軍的?阮、莫兩家到底是不是真心想聯盟的,是不是想看著他鄭軍損兵折將,然後偷襲他……

憤怒地他,巴拉巴拉地吼了一陣。

然而,不管是阮福瀕還是莫敬宇,又不是他的手下,憑什麼受他的氣,立刻開口反駁,說明國騎軍來去如風,你鄭軍敗得太快,他們怎麼可能再去斷明國騎軍後路……

如果說原本三方主帥是面和心不和的,這一次,崇禎皇帝下旨騎軍只打鄭軍一路的打法,就讓他們把彼此之間的不和全都暴露了出來。

這種情況其實很好理解,當初打建虜的時候就有過。打敗仗,誰都心情都不會好,敗仗的責任,沒有幾個人會主動承擔。彼此之間原本就是死敵,雖然因為外部壓力而暫時攜手合作,可那裂痕卻是不會消掉的。就算這一次不是彼此埋怨,那也總有一次會彼此埋怨。

這一次的軍議,幾個安南頭目的心理壓力太大,有點崩潰,互相發火,不過好歹還有一點理智,最後沒有撕破臉,只是不歡而散。

崇禎皇帝坐在河口城裡的太師椅上,閉目養神,神態輕鬆,就好像城外壓根沒有敵人大軍一般。不過實際上,他是在欣賞幾個安南頭目的爭吵,最後又看到他們不歡而散。

當天夜裡,月明星稀,崇禎皇帝又下旨,挑選一部分精銳,摸去了安南大營那邊,就從莫敬宇所部方向偷潛過去。

這個路線什麼的,崇禎皇帝根據偷聽來的莫軍部署,親自做出過指點,因此,明軍將士順利到達指定地點,向鄭軍大營連續發射火箭,而後,不管有沒有燒著,立刻趁著混亂撤退。

這種偷襲,人數不可能過多,因此明軍將士射出的火箭,雖然引發了火勢,但很快就被鄭軍輪值軍卒給撲滅了。

第二天,明軍沒有出戰,崇禎皇帝繼續坐在城裡看著安南頭目開始吵架,心中閃過後世記憶深刻的一句話:部落和聯盟之間脆弱的信任開始破裂,震天的戰鼓重新響起。當然了,現在因為明軍就在眼前,他們還沒撕破臉互相打起來。但可以料定,如果崇禎皇帝領兵退走的話,他們之間就能立刻打起來。

接下來的幾天內,只要有機會,崇禎皇帝就會派出精銳去偷襲;至於主戰場上,安南不來打,他也不去打;如果要開打,就揪著實力最強大的鄭軍打。

這其中,西夷也被派出來過。但明軍的火炮數量龐大,紅夷大炮也不少,炮兵又被崇禎皇帝科普過遠離,也曾耗費火藥火炮訓練過的,並不比西夷弱。

而且,明軍這邊是守,西夷是攻,他們還沒進入預設陣地,就遭到明軍火炮的“歡迎”,看到明軍的準頭之後,不管是不想打的安德斯,還是真想打的荷蘭人,全都嚇得縮回去了。

對於這些西夷來說,他們是有退路的,肯定不是來搏命的,因此,不可能冒著明軍火炮的轟擊來還擊的。

對於這個情況,鄭梉等人雖是不滿,卻也沒法苛責,要不然,這些西夷拍拍屁股一走的話,就沒人對付明國火炮的轟擊了。

戰事打成這樣,局勢其實已經很明顯了。不過鄭梉等人是沒有退路,只能僵持在這裡,抱著一絲幻想,希望會出現轉機什麼的。

可他們卻不知道,實際上,崇禎皇帝這邊,還有一張底牌沒有打出來。他不主動進攻,就是在等著這張底牌。因為有竊聽系統的存在,也能讓他清楚地知道情況。

就這麼僵持了一個多月之後,安南盟軍計程車氣已經非常低了。可對他們來說,又來了個雪上加霜,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發揮了作用。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