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科技的蓬勃發展(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有,要是窗戶和屋頂瓦片換成這種平板玻璃,所謂窗明几淨,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麼?光線好了,看書的心情都會不錯。要是家裡有點錢的,誰會嫌這個東西貴?
……
於是,在崇禎皇帝好不容易說完之後,不少文官武將,都開始旁敲側擊地問皇帝,這個玻璃是會怎麼處理?
崇禎皇帝既然拿出來了,當然是早已打算好的。當即就宣佈,在大明兩京十三省都設立國企玻璃廠,朝廷和皇家以技術入股,佔百分之五十一,其餘的百分之四十九,就拿出來拍賣。嗯,是一股一股地拍賣。如此,就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當然了,之前答應宋應星的股份,崇禎皇帝也沒有食言,當眾宣佈。
這一下,所有人看向宋應星,那眼睛都是紅的。
這玻璃絕對就是個聚寶盆,股份拍賣,以大明的財富,絕對是個天價。宋應星擁有百分之一的股份,那一年能分得多少錢,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這一點,哪怕到了滿清末期,玻璃就是錢,也是所有人的共識。
在原本的歷史上,光緒三十年四月,博山玻璃公司在上海的《中外日報》上刊登“招股啟事”,廣招股本。據博山區文史專家張維用介紹,其股票分為五等,一等每股庫銀一千兩,二等每股庫銀五百兩,三等每股庫銀一百兩,四等每股庫銀五十兩,五等每股庫銀十兩。參照銀行存息例,以五厘計息,年終結算。利潤分為十成,一成報效政府,一成作為公積金,五成作擴大再生產之用,三成作為“花紅”。
不過這個博山玻璃公司最終是破產收場的,因為所有的技術和裝置都是從德國進口,甚至連技師都是德國人,為首的月薪達五六百兩紋銀,一般吹制操作的技師每月也有三四百兩。每人配有馬匹、馬伕和廚師。這錢這樣花,就是聚寶盆也不夠用了,更何況,在滿清末期的時候,各種弊端都有,不破產就怪事了。
而在這個位面上,宋應星奉旨秘密籌備了這些年,技術什麼的,都是自家掌握了,才公佈出來的。受制於別人,那是不存在的。又有皇帝看著,把利益也分給了大明各階層的有錢人,這玻璃廠能搞破產?那才是怪事了吧!
之所以要兩京十三省都設立一個玻璃廠,主要還是這個時代的交通太不方便。要是隻在京師設立一個玻璃廠的話,南方玻璃的售賣成本,一大半都是是交通上的,就太不划算了。
按崇禎皇帝的意思,這個玻璃製品,不能賣得太貴,至少用於化學實驗的玻璃器皿,絕對要低價,能讓一般讀書人都用得起才行。至於那些主要當奢侈品用的平板玻璃之類的,價格高些倒是沒問題,甚至可以用這個高價來平攤化學實驗用的玻璃器皿的成本。
崇禎皇帝的這份旨意一出,頓時大明全國各地的酒館茶樓,商人士人,就全都在聊這個玻璃廠的事情了。與此相應的,兩京十三省的大明皇家銀行的分行存款,又開始快速增長。畢竟拍賣股份這個事情,攜帶銀兩實物,太不方便了。
在崇禎皇帝的計劃中,各省一家玻璃廠,雖然只是覆蓋本省,那也是要建大的玻璃廠才行,給玻璃廠工人和關聯產業的工人待遇豐厚一些,就能吸引他們從棉紡等行業中轉出來。
玻璃廠有了之後,眼鏡匠人一下激增,大明的街頭上,那些帶眼鏡的讀書人,也一下多了起來。畢竟玻璃眼鏡這個,比起水晶眼鏡,那是絕對要便宜多了。一般讀書人,即使不是大富大貴,也能戴得起了。
由這個玻璃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是深刻地開始改變大明。
有一點,崇禎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宋應星的例子,讓無數的讀書人,都沉迷到了對各類物品的研究中去了,相應的,也帶動了物理和化學學科的普及。他們幻想著,要是能像宋應星一樣發明一個能賺錢的新生事物,那就能躺著賺錢了。
化學這個行業,在中國古代,又可以叫做鍊金術,原本是慢慢地衰退了。但是,大明朝的不少皇帝有修仙愛好,比如有名的嘉靖皇帝,因此又帶動了鍊金術煥發了第二春。很多化學實驗,比如蒸餾提取汞,還有硝酸這些工業製法,在明朝都已經是成熟了的。
不過總得說來,還是西方那邊更為領先。甚至在大明這邊的很多化學方面的方法,也是西方傳教士傳過來的。但是,玻璃這一塊,西方一直是當寶貝一樣藏著的,如今宋應星奉著崇禎皇帝的旨意搞了出來,對於大明的化學,或者叫鍊金術的發展,絕對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作用。
感慨這個玻璃的重要性,崇禎皇帝甚至在心中嘆道:要是後世的人能知道的話,別的可以無所謂,玻璃的煉製方法,一定要去搞懂,萬一穿越呢?這絕對是穿越利器來的,沒有之一!
也因為玻璃這個事情,崇禎皇帝開始關注大明的各類學識,頓時,他又有不少新的發現。就是在這崇禎年間,大明這邊已經有不少西方傳教士帶過來的西學,從天文曆法到幾何數學,從人體解剖學到西學,從鍊鐵到各種煉製等等,很多東西都是概要性,或者不全,或者缺乏關鍵的東西,但是,好歹是科學系統性的介紹學識。
有了這個發現,崇禎皇帝不得不把他的重心撲到了對這些學識的整理上。相對來說,大明這邊,哪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都是缺乏對科學技術的系統性論述。西夷在這一塊上,確實走到了大明的前面。
既然如此,為何不能拿來用呢!
崇禎皇帝對此,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就在他收集到的這些學識的基礎上,開始把他所知道的內容補充進去,並根據大明的實際情況做一定的修改,讓大明的讀書人能更容易讀懂。
不得不說,這個活,全天下也就只有崇禎皇帝一個人能做。而且這個活,說得容易,做起來卻是非常消耗時間的。因此,崇禎皇帝除了一些必要的政事處理之外,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到這方面去了。
如此一來,崇禎皇帝修訂後的那些科學技術知識,頓時就震驚了大明的讀書人。比如一個很簡單的,自古以來,都是覺得心中怎麼想,都認為心才是思考的器官。但是,崇禎皇帝修改過的那本解剖學上,就明確提出了,腦子才是思考的人體器官。
還有,蘋果為什麼不是往天上掉,而是往地上掉,就是因為萬物之間,都有互相的作用力,就是萬有引力,和質量有關係。牛頓定律,就這麼提前公佈了。可惜了崇禎十六年一月剛出生的牛頓同志,就不能以這個來揚名世界了。
那些西方傳教士,原本一直想要接近崇禎皇帝,想要透過這些學識開啟在大明傳教的突破口。不過崇禎皇帝太忙,他們一直沒得機會,等到崇禎皇帝沒有領兵出去打仗,他們就想要繼續去接近崇禎皇帝時,卻忽然看到了崇禎皇帝改後的那些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