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必須設省(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文華殿內的文官,感覺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一個常識,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他們內心正在感慨著時,就聽崇禎皇帝又接著說道:“如今朝鮮已經滅國,且無李氏王族,甚至連朝鮮人都幾乎被建虜或掠或殺,整個朝鮮,幾乎是個白地。保定總督盧卿向朕提議,設朝鮮省,如果諸卿沒有意見的話,朝鮮省又可以安置不少大明百姓,諸卿以為如何?”
其實,他的言行舉止,無不是贊成這個提議。雖然還是問群臣意見,但其實言外之意就是說,我是同意的,你們呢?
大明多一個省,那就多一個省的官員。不過那地方如今應該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就算大明百姓移過去,真要繁華起來,也不知道要多少年,且離京師隔著大海,又有多少官員願意去朝鮮省為官?
雖然這麼想著,在場的這些官員,卻都沒有意見。至少算是開疆拓土了不是,要是不同意,皇上必定會不高興的。
只有愣頭青之譽的薛國觀在猶豫片刻之後,還是奏道:“陛下,以如今朝鮮的狀況,設省的話,微臣以為太過誇張,不如設朝鮮都司進行管轄即可?”
大明朝在以前的時候,也只是設立遼東都司,管轄遼東。薛國觀的意見,也不是沒道理的。
不過崇禎皇帝聽了,卻是搖搖頭道:“以後遼東光復之後,遼東也將設省,是為遼東省,直接由大明管轄,不許有各族自治情況。朝鮮更是,將來都是大明百姓遷移過去,自然也得由朝廷直接管轄。”
“可是,陛下,遼東和朝鮮都遠離中原,交通不便,朝廷怕是有心無力!”薛國觀直著脖子,繼續辯解道。
原本大明在遼東設都司,各族稱臣納貢,統治權,還是各自的部族頭人。之所以如此,是遼東局勢複雜,真要一個個征討征服也是不現實。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薛國觀所說得交通不便,窮山惡水,直接管轄的成本太高。
不過這些問題,在將來都將不是問題。
以前的南越之地,也是被中原給嫌棄的,可是,後來呢,還不是中原王朝非得不可的地方。
說起來,其實就是生地和熟地的區別而已。用心經營了,就算是西伯利亞,都能成為大明的行省!
因此,崇禎皇帝一邊,便提高了一點聲音,帶著一絲訓斥的語氣說道:“交通不便,那就開路搭橋,把交通修方便好了。只要用心去做,將來總有一天,一日便能到遼東,跨海的大橋,直接到朝鮮!”
“……”聽到這話,所有臣子都知道,皇上這是聖意已決,竟然連這麼不著調的話都說出來了,跨海大橋,你怎麼不說飛過去呢?
虧了沒有那個臣子敢說出這話,要不然,估計崇禎皇帝會說,當然可以飛啦!
算是在崇禎皇帝的堅持下,這個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文華殿內的這些文武官員,其實也沒太在意。畢竟如今連遼東都還沒光復,不管是遼東設省,還是朝鮮設省,都還遠著呢!
他們卻不知道,崇禎皇帝這是在打伏筆。如今已有定論,朝鮮也是大明的一個省了;以後倭國就算不和建虜勾結,只要他們敢出現在朝鮮,那就是侵略大明。到時候,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
議完了這個事情,這一次,是崇禎皇帝開口說道:“遼東建虜已經退居鞍山驛堡一線,已有不少遼東土地是安全了。只要籌集夠大軍的糧草,朕再次親征,就算不能完全消滅建虜,至少也能奪回瀋陽。”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看著首輔才繼續說道:“就由薛卿牽頭,會同吏部在候選官員中選拔能吏,準備前往遼東為官,安撫地方,重建遼東!”
這也算是未雨綢繆了,對於大明即將在遼東取得最終勝利,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懷疑。因此,這份旨意,薛國觀倒是接得乾脆。
崇禎皇帝接著轉頭看向武將這邊,臉上露出笑容道:“從崇禎十一年之後,對虜戰事開始有了轉折,一直到如今遼東即將光復,全賴諸卿奮力拼殺。今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又是馬上要過年了,朕以為,當要好好地表彰卿等,以為他人之榜樣!”
崇禎十七年啊,在原本的歷史上,是大明滅亡的一年,是崇禎皇帝在煤山歪脖子樹上吊的一年,是華夏淪入黑暗的開端,這一年,真得是太特殊了。
不過如今,建虜卻大勢已去,而大明則蒸蒸日上。由此,可不就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年!
但是這個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別人卻是不知道的。哪怕崇禎皇帝此時說了,在文華殿內的這些臣子,也是迷迷糊糊,趕緊想著有什麼特殊意義?
崇禎皇帝自然不會給他們解釋,在這些武將露出驚喜之色,還沒來得及反應之時,便宣佈道:“年底之日,朕將額外論功行賞!”
之前的時候,每次打完仗回京之後,都是有相應獎賞的。沒有到總兵官的,會升任總兵官,比如吳三桂等人;已經到總兵官的,會有加銜,左右都督之類的。這些武將,要想再上一層,那就只有封爵了。
但是,在大明朝,雖然武將可以封爵,可武將最終能得到爵位,那也是條件非常苛刻的。換句話說,明朝皇帝非常吝嗇。
不過崇禎皇帝此時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在年底會封爵!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