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崇禎皇帝倒是沒有發火,只是淡淡地“嗯”了一聲。

沒想到,太子見他父皇並沒有斥責他,反而擔心了,在他母后目光的示意下,趕緊認錯。

對此,崇禎皇帝不置可否,而是下令擺駕回宮。

就這麼著,等崇禎皇帝進城之後,文武百官才是最後進城的,這一天就這麼結束了。

第二天一早,內閣的奏章,按緊急的程式,由司禮監遞交到了御前。

崇禎皇帝便在文華殿內召開群臣會議,以解決他不在這段時間所積累起來的事情。

以前他在征討流賊的時候,有必須要他處理的奏章,那是會加急送去的。但這一次,崇禎皇帝是在海州、耀州驛一帶打仗,隔著一個大海,因此沒法送。

此時,六部九卿,並內閣司禮監,全都是穿大紅緋袍的官員濟濟一堂。和以前有不同的是,崇禎皇帝還讓五軍都督府並京營和御馬監轄下總兵官也全都參與旁聽。

對此,文官都知道武將要崛起,可皇帝威望如日中天,誰也沒敢勸諫皇上說不好,畢竟這事兒,沒有明文說不行。反正是皇帝讓來就來,讓走就走。

內閣首輔薛國觀上奏第一件事,就是由雲南沐國公加急發來的奏章,說前線馬祥麟抓獲了叛賊探子,從中獲悉一個重大的訊息,安南那邊派人和叛賊有聯絡,似有勾連之趨勢。

皇上不在,太子監國,首輔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會商之後,奏請太子同意,已下一道聖旨,發往安南喝斥,嚴令他們不得與叛賊勾結。

薛國觀說完之後,躬身奏道:“陛下,沙普之亂,遲遲未平,南方蠻子怕是怠慢天朝,據沐國公意思,雲南亦有謠言,說朝廷馬上要大規模改土歸流,因此,不少土司似有不穩之跡象。如若朝廷處置不當,恐有奢安之亂再現,此事不得不防啊!”

在他說著這事時,崇禎皇帝的手中,則拿著對應的那份奏章副本,看著司禮監的披紅,並不惱怒,只是淡淡地說道:“司禮監和內閣的意思,是要繼續嚴旨催促秦良玉、馬祥麟儘快平定沙普之亂,以震懾其他心有不軌之徒?”

“正是!”薛國觀和曹化淳雙雙出列應道。

在他們看來,這是最穩妥的措施了。而且這是有例可循,皇上應該不會有意見吧?

如果是之前,他們是心中肯定的。可看皇帝如今的言行,他們心中就又不確定這樣做是否最合適了。

果然,就聽崇禎皇帝接著搖頭說道:“改土歸流,乃是大勢所趨,這一點必須要堅持。既然有不軌之徒,那就讓他們跳出來好了,否則,一直潛伏著,朕還沒理由動手收拾他們。大明西南,土司眾多,自成一國,不服王化,豈能一直如此。”

說到後來,他便嚴厲了一分,提高了聲音道:“擬旨,責令沐國公替朕看好雲南,敢有土司不遵號令,嚴懲不貸。另外,朕亦會給秦良玉、馬祥麟一道密旨,如若有土司敢造反,朕就等著一起把他們都解決了!”

此時的皇帝,領軍打仗能力,已經是有目共睹了。完全可以說,只要皇帝出馬,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連強大一時的建虜,如今也被皇上打得苟延殘喘,就等著大明籌集糧食之後最後收拾他們了。西南土司,戰力更是不如建虜多矣,以皇上之能,說要把他們一併解決了,那估計也肯定能一併解決吧!

因此,對於皇帝的強勢,也沒人敢有意義,這個事情,算是這樣定論了。

底下的那些總兵官聽見,不由得都是歡喜,只要有仗可打,他們就有軍功可立,對他們來說,這是好事!

而且就武將的性格來說,能用拳頭解決的事情,就不要用嘴去瞎比比,這才是正理!

很快明旨擬好,發往雲南。與此同時,崇禎皇帝親筆所寫的密旨,也由錦衣衛校尉這邊發出,同樣發往雲南。

解決了這件事情之後,首輔薛國觀又上前奏對第二件大事,說臨近年底,從全國兩京十三省統計上來的訊息看,如今大明的人口有兩萬萬三千多萬之多,雖然如今致力於興修水利,開荒種田,加上農司那邊推廣的土豆、番薯等等產量越來越大,可糧食問題,還是很嚴峻。

今年的幾次災情,陝西、山西的旱災以及南方諸省的颶風、水澇,還是很嚴重,糧食調撥,幾次都差點力不從心,引起饑荒。內閣這邊很是擔心,以後天下承平,大明人口只會越來越多,這糧食問題,恐怕會更加突出,一個處理不好,或者老天不長眼一點,很可能就又會有餓死人的情況發生了。未雨綢繆之下,恭請皇帝早日聖裁,以解決迫在眉睫之事。

也正是因為這個事情,朝廷中諸臣對於皇帝沒有繼續征討建虜,都沒人反對。因為繼續征討建虜,那勢必要籌備軍糧往遼東運,那可是要不少糧食的,如今的大明,難以為續,給不起。萬一因此引起國內饑荒,大面積死人的話,皇上最重視這個,肯定要處罰一大批官員的。

對於這個,崇禎皇帝其實早就知道了。因為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在薛國觀和周皇后以及曹化淳三人身上都“賞賜”了竊聽種子的,就算他們不稟告,其實皇帝也是知道的。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崇禎十七年,大明百姓已經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就是再有南澇北旱的,人都死得差不多,這種天災的危害,也就看似不厲害了。再加上這一年的天下局勢變幻莫測,史書上就全都去記錄改朝換代的事情,這天災一事,就沒見有記載了。

不過在這個位面上,情況完全不一樣。一方面,人口並沒有因為戰亂而損失;在防災救災之下,百姓能活命,人口增長自然就迅速,加上因為張溥核實官吏優免,順帶著清查了隱戶,這人口暴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是如此,哪怕有農司這邊的功勞在,還有鄭家船隊從南洋大量購買糧食,也還是讓大明朝的統治者感到憂心。就感覺,大明如今的實力,這人口已經暴漲到極致,無力再養更多人,在接下來的日子,很可能會再次引起非自然的死人了!而發生這樣的事情,皇帝是不會輕饒的,也只能未雨綢繆,至少讓皇帝知道這事。

就因為這些原因,這個事情,就擺在第二件上奏的位置上了。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