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 誰是叛徒?(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幸虧皇太極的親衛已經有經驗了,知道他們的主子在刺激之下有可能會吐血暈倒,因此早就防著的。一眼瞅見皇太極要掉,幾個黃馬褂一擁而上,扶住了皇太極,沒有讓他掉下去。
也不需要怎麼急救,皇太極便甦醒了過來。他剛才,只是氣急攻心而已。在醒了之後,想起各地奏章上所說,他不由得再次感到胸悶無比。
在奏章中,各地不但稟告了明國皇帝御駕親征遼東乃是子虛烏有之事,而且還說了明國騎軍對遼東的破壞。從蓋州到鞍山驛堡,從塔山到析木城,方圓那麼大的一塊地方,都受到了明國騎軍的荼毒。
凡是大清國的百姓在城外被明軍遇到的,都被殺害了;凡是大清國的漢奴包衣在城外被明軍遇到了,大部分都被明軍資助下逃走了;凡是大清國在城外的莊稼,都被明軍破壞了;凡是大清國在城池外面的莊子,沒有什麼防禦力量的那些,都被明軍給燒了……
總之,這一次,皇太極是嚐到了建虜以往所做惡事帶來的苦難會是如何?可謂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而已。以前他怎麼對明國那邊,如今明國就怎麼回應建虜了。
皇太極畢竟是滿清皇帝,不但曉軍事,且掌民生。在他的眼裡,明國騎軍在大清國內如此肆虐了一番,給大清國帶來的後果,要遠遠超出他領軍來回消耗所帶來的惡劣影響。
這一次,大清殺入朝鮮,發起了朝鮮戰事。總得來說,是不虧的。至少劫掠了大半個朝鮮,搶了不少糧草物資的。但是,從關寧這邊出的明軍,卻給大清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傷害。
首先,一萬多大清軍隊,竟然全軍覆沒,首級被明軍丟於各城的城外。這不但讓大清軍隊的實力受到削弱,還因此恐嚇了大清軍民,提高了明軍計程車氣。這一起一落的人心變化,極大地削弱了大清對明國長期勝仗所帶來的優勢。
其次,漢奴逃走,大清百姓被殺,在人口方面,又是給大清一個重大的打擊。大清國的人口原本就不多,要是明軍再這麼來幾次的話,根本就沒法和明軍進行決戰,自己就會垮了的。
最後,明軍的這一次入侵,不止是造成已有的影響,還會一直影響大清。這個訊息傳開之後,包括其他地方的漢奴,也會重新蠢蠢欲動,重現當年毛文龍所在時候的那樣,會想著方法逃跑。對於大清的民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惡劣影響。
還有,大清的百姓,都會人心惶惶。那些原本安心住在城池外,為大清開枝散葉,開墾城池外土地的百姓,都會想著法子回到堅固的城池內,否則就沒有安全感。又或者,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加固他們住的莊堡等等。
皇太極可以說,一下就想到了很多,想著大清局勢被明軍這麼一搞,就突然變得如此惡劣。再想起之前的時候,他花了很大的心思,很多的人力物力,甚至平壤城下承受了不小的傷亡,就是為了滅掉東江軍和朝鮮,結果這個戰略意圖又落空了,不吐血就怪了。
不過他是個胖子,身上的血足夠多,崇禎皇帝不斷搞事,他想必吐血的機會還多著,吐著吐著就會吐習慣的!
這個時候,皇太極心中絕對是可以肯定,明國皇帝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有人通風報信,知道自己要對付東江軍,明國皇帝要策應東江軍,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才會有眼前如此的局勢發生。
換句話說,從自己開始定計策的時候,訊息就走漏了。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推算,明國皇帝才有可能做出這些事情。要不然,時間上根本來不及。總不可能是湊巧明國皇帝在不知道大清主力盡出的情況下,就膽大包天到要來打大清吧?
“那麼,誰會是明國的奸細呢?”皇太極心中,不由得暗自問自己。
他想起了多爾袞在奏章中所說,駙馬伍忠就在明國皇帝身邊,這一次是他陪同明國皇帝前來攻打大清的。這個人,是明國皇帝特意派來遼東的錦衣衛密探!想必明國皇帝絕對不可能只派了這麼一個錦衣衛密探吧?那麼大清國內,還有什麼人,也會是錦衣衛密探呢?
一顆懷疑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皇太極的心中,開始慢慢地長大。
就這麼極短的時間內,皇太極在腦海中快速過濾了一遍。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從明國回來的人,而且能接觸到比較多訊息的人。
圖爾格?他被明軍俘虜,最後就只有他自己逃回來了!而且他和河套土默特部的滅亡有關係,和大清水師的滅亡有關係,凡是和他有關的,似乎都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他會是錦衣衛密探麼?
想到這點,皇太極又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圖爾格的出身,就註定了他應該和大清是同舟共濟的才對。就如同那個伍忠一般,要想讓他背叛,自己當初可是用了很多手段,不但讓他睡了明國藩王的妃子,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如此手段都不足以讓這個伍忠放棄錦衣衛密探的身份。那圖爾格這邊,明國皇帝能用什麼手段讓他背叛大清?總不可能明國皇帝也把女兒嫁給了圖爾格吧?
如果圖爾格會背叛大清的話,那麼英俄爾岱呢?他也被明國俘虜過了,他也會背叛?對了,還有多爾袞,他也被明國皇帝俘虜過的,他也背叛大清?
這麼一個個地想過去,皇太極自己心中都覺得好笑,他們怎麼可能都會背叛大清呢!那明國皇帝又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沒法蠱惑人心到這等程度吧?
想著想著,皇太極忽然目光一下冷了幾分。此時,他想到了一個人,很可能是和伍忠一樣,會背叛大清的。這個人,就是被明國抓了之後又放掉的班志富。
他本是明國東江軍出身,和大清是有仇的。之前的時候,跟著尚可喜投降了大清。按理來說,這種叛徒,明國一旦抓到,肯定是要處死,斷然不會再放回來。除非他有用處,比如說他背叛了大清,重新潛伏回大清,只有如此,明國才會放過他吧?
這個班志富,被明軍放了之後,就是到了盛京稟告尚可喜戰死的情況,而後留在盛京這邊,好像是自己離京之前,才返回海州去的。這個人,會不會就是這次大清出事的罪魁禍首?
皇太極越想越有可能,此時的他,當然是不相信他的族人,特別是高階將領會背叛大清,但是這些漢人,他倒是會相信,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動機背叛大清的!
這麼想著,皇太極立刻傳下一道旨意,緝拿班志富。而後,他又派人回去檢視平壤的情況,要是有可能的話,他還是想重新打下平壤,消滅東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