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鹽政管理模式,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人,聞所未聞的,一時之間,立刻便成了熱門話題。

“你們聽說了,皇上已經下旨革新鹽政,全部交給商人去搞了!”

“什麼,那商人不是賺大了去?都去搶了吧?”

“肯定的啊,食鹽這玩意,誰家都必須要買的,只要有鹽,那就是錢啊!”

“是啊,以後也不存在那什麼鹽引兌換不到食鹽的問題,只要你拿到了鹽場,交了稅之後,不管你產出多少食鹽,朝廷都是不管的了!”

“真得麼?那這樣一來,那些鹽商真是要賺大了!”

“……”

在大明朝,以前鹽政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普通商人拿到鹽引後,要是沒有關係,是換不到食鹽的。如果能及時換到食鹽的話,那是一定能賺錢的。老百姓們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當他們知道食鹽自己生產,不再有鹽引而換不到食鹽之後,那些有實力一點的商人,就立刻轟動了起來。事實上,也不止是商人,包括那些富有的文官武將,皇親勳貴,也紛紛尋找他們的代理人,搶著想要拿下鹽場來買鹽。因為任何人都能看出來,這絕對不會虧本。

於是,由戶部鹽司衙門牽頭,調查全國列年鹽稅資料,由崇禎皇帝稽核透過之後,便開始在以往鹽稅的基礎上進行拍賣。

這個拍賣,事先要到鹽司衙門報名,繳納保證金。報名方式多樣,並不一定要本人去,且可以從全國所設鹽課提舉司報名,最終拍賣還是在京師拍賣。

因此,拍賣的時間有點長,因為要等全國有意拍賣的鹽商齊聚京師才行。

而後是明碼叫價的拍賣,現場還有都察院、東廠和錦衣衛的人監督,防止可能的舞弊。

第一場鹽場拍賣會,是最大的盛況。不少實力一般的商人,都想著是不是能撿漏而參與,結果便可想而知了。

崇禎皇帝雖然沒有到場,可他卻是暗地裡也派人去競拍。不過只是價格達到他的預期之後,便不再出價,就讓那些商人自己繼續往上叫價去了。

就山東那邊的鹽場,往年的時候,山東都轉運鹽使司,一年解運戶部的鹽課銀收入,也就是五萬兩左右;可是,透過拍賣,在激烈叫價的競爭之下,最終成交價是八十萬兩三千五百兩白銀,翻了整整十倍不止。

沿海的每個省份,都是一個拍賣鹽場進行拍賣,就有京師,山東,南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七個省份;其中廣西鹽場的拍賣價要低山東不少,但是,南京鹽場的拍賣價卻又要比山東高不少;

還有內地的省份,有的是沒有鹽場的,需要靠周邊鹽場出產食鹽,比如陝西,就需要靠山西、四川等鄰近的省份運鹽過去。於是,這些省份的鹽場拍賣就更為激烈,最終所得的拍賣價格,同樣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價格。

比如原本四川鹽課提舉司,一年所得鹽稅收入,就萬曆八年來說,只有七萬一千四百六十四兩而已,可拍賣之後,就得到了八十萬兩五千七百萬兩白銀之多,這還是因為鹽商考慮到內地不像沿海那邊產鹽成本低,而售賣又不能超過官府設定的零售指導價,因此沒有再繼續競價下去。要不然,沒有朝廷規定的這個零售指導價上限,就憑著內地的人口和售賣地區,這拍賣價格就絕對不止。

風風火火的拍賣會,一場接一場地搞下來,雖然還沒有拍賣完所有的鹽場,可所有官員都知道,今年的鹽稅會達到多驚人的地步。

還是拿萬曆七年來說,全國一年的鹽稅收入,就只有一百二十九萬兩千兩百二十四兩白銀而已,其中還有三十來萬兩並不解運戶部,而是用於地方防務。當然了,每年的鹽稅收入並不一樣,但最高也沒有高過兩百萬兩;

可是,如今還沒拍賣完,朝廷就已經拿到了五百多萬兩白銀了,對於這個收入,不管是戶部還是其他官員,都不由得異常佩服崇禎皇帝的這個革新之策,這簡直是運財童子,把食鹽這種東西,變成了真正的聚寶盆!

當然了,崇禎皇帝的這個鹽政革新制度,最終鹽場都會落到那些大明最富有、最有實力的商人身上。不過這又如何,只要他們能拿出銀子付清稅銀,以後零售的時候,老百姓買到的食鹽價格,比以前要低,那就夠了!至少對於眼下來說,也就這樣好了!

這個鹽政制度的革新,還帶來了另外一個事情的發展。

就是大明各地的有錢人,為了這一次拍賣,不得不把埋在地窖裡的銀子搬出來,存入大明皇家銀行在各省的分行,得到一張存單,而後到京師再兌換成銀票進行拍賣。要不然的話,光是運銀子到京師去,恐怕就能讓這些商人望而止步,也拍賣不到如此之高的價格了。

而那些存入大明皇家銀行分行的銀子,當然不是隻有中標的一家才會這麼做,而是所有想要拍賣的商人,都不得不這麼做。如此一來,原本大明國內不參與流通的銀子,有很大一部分,隨著這一次鹽政革新而開始流入市場,參與流通了起來。

當然了,有一部分銀子,在投標完後,不管中與不中,還是會被提取出去,繼續藏到地窖裡去。可是,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他們感覺到了銀票的好,就會留下了。

這一次,也變相地壯大了大明皇家銀行,讓銀票進一步成為大明真正的紙幣,做出了不少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