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殺(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時候,南陽城頭城下,又再次變得非常安靜,除了戰馬的聲音之外,只剩下錦旗咧咧作響而已!甚至連南陽城內,可能也受到了之前那些聲音的影響,也變得非常安靜起來。
崇禎皇帝掃視著底下所有人,看他們的神情,便知道自己這麼做的用意,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說起來,對於這些積年老賊,其實沒有人不痛恨的。至少那將近十萬佇列中的人,都很痛恨這些流賊中的老賊。就是這些人,才讓他們落到如今這個下場。如果不是皇上來了,很可能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成為了路邊枯骨。
城頭上,崇禎皇帝就彷彿沒有看到底下的那些屍體,只是大聲開口說道:“朕的心願,是所有朕的子民都能安居樂業!為此,朕在努力,希望早日達成這個目標。”
說完之後,他便擺駕回南陽城內去了。至於外面的這些事情,則有五省總督陳奇瑜進行收尾。
登記所有活著的流賊資訊,給那些能回家的人發放大明皇帝銀行的銀票,給那些去遼東打建虜的人登記造冊,是要花費很多精力的。
當然了,崇禎皇帝不是當了撒手掌櫃,而是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忙。
到如今為止,大明國內的流賊之亂,算是暫時平息了。至於是否能去掉“暫時”這兩個字,還要看後續的賑災情況。如果沒有糧食,受災百姓活不下去的話,就算已經沒有了李自成、張獻忠的,也肯定還會冒出張自成、李獻忠之類的人物。
而賑災這個事情,可能是還要持續數年。
這個事情,比起打敗流賊,那是要難得多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稅制革新,發展生產,整頓吏治等等,很多事情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當然了,就算再困難,既然要中興大明,那就必須要去做!
比較幸運的是,到如今這個時候,特別是這次御駕出征以來,有些條件已經成熟,該強硬的時候就強硬起來,應該也沒什麼了!
拋開這個還比較遠的問題,崇禎皇帝不由得心思又集中到了滇南那邊的土司叛亂,也就是史稱的沙普之亂。
從崇禎四年開始,阿迷州土司普名聲開始造反,如今已經到了崇禎十二年了,可這次的叛亂,雖然普名聲已死,可他婆娘萬氏還在繼續造反,並有聯合其他土司一起反叛的苗頭。
相對遼東的建虜叛亂,以及流賊之亂來說,這滇南的土司叛亂,影響的範圍要小多了。可是,終歸一直沒有鎮壓下去,一直在造反,對於大明的穩定,也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雲南是由黔國公沐天波負責的,不過他才剛二十多頭,又沒有他祖宗沐英的能力,一直無法平定土司之亂,甚至都沒法震懾其他土司。可以說,雲南的局勢,並不樂觀。
這一次御駕出征,算是機會難得。要是有可能的話,真不如繼續南下平叛,把那造反土司都給滅了!崇禎皇帝心中這麼想著,卻又嘆了口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是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啊!
南陽府離雲南那邊湖北、貴州兩省。要以這個時代的交通,前往雲南南部鎮壓的話,還不知道路上要花多少時間。
如果只是花點時間的話,其實也沒什麼!
可是,大軍行進,那是要耗錢糧的,而且還不是小數目。就目前朝廷的財政能力,從晉商那抄來的錢,要花得地方多了去,必須省著花才行。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所領的軍隊主力,不管是三大營,還是秦兵,都是北方的軍隊,如果一路南下雲南平叛的話,這氣候能否適應?搞不好,非戰鬥減員就能讓自己承受不起!
崇禎皇帝想到這裡,不由得便嘆了口氣:大明帝國,確實是有點大啊!當然,想做到日不落,還是要繼續努力才行。
這第一次離京,出來久了也不好,要是南下的話,至少過年肯定是要在外面過了。而如今大明的最主要敵人,其實還是遼東的建虜。自己作為大明皇帝,離開太久的話,也不好!
這麼想著,崇禎皇帝還是算了,不打算繼續南下領軍平叛。
但是,對於土司造反,不能不管。要不然的話,雲南、貴州還有四川等地的土司看到那些造反土司活得好好的,搞不好就會有樣學樣。
奢安之亂,已經讓大明四川等省勞民傷財,耗幹了財力物力;要是再爆發一次大的土司之亂的話,就真得是難以承受了!
這麼想著,崇禎皇帝考慮了半天之後,想到了一個對策。
心中稍微放鬆了一點之後,他看了下竊聽種子的反饋訊息,就又眉頭一皺。
山海關那邊,薊遼督師孫傳庭和關寧地方將領,也就是以祖大壽為首的那些人,矛盾衝突漸漸地擺到明面上來了。原因就是孫傳庭要清理軍用屯田,而這些田地,如今大多都被祖大壽等本地將領給霸佔了。
崇禎皇帝有點擔心孫傳庭沒處理好的話,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在原本的歷史上,其實關寧軍這邊,就已經有獨立朝廷之外的傾向。或者更直白一點說,就是祖大壽有軍閥傾向,認為關寧是他祖家的地盤。也是因此,他夾在大明和滿清中間,當他的草頭王。
皇太極再三招降他,想把山海關佔為己有,透過山海關,虎視關內,可祖大壽都沒有答應,幾次在絕境的時候都是假裝投降,然後逃回自己的地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惜殺朝廷將領作為自己投降的誠意,比如何可綱。
崇禎皇帝考慮了一會,覺得三大營還是要回京師坐鎮才行。如果山海關那邊真要有事,三大營也能快速趕去鎮壓。而這,也是他不打算再南下平叛的原因之一。
考慮這山海關的事情,崇禎皇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身邊的將領吳三桂。他這次隨駕出征,表現還算是不錯,至少是一名合格的明軍將領。積功下來,也該升總兵了。
不過他和他帶來的一千五百騎軍,崇禎皇帝不打算讓他們回去山海關。收為京營的一部分,作為下一步革新京營,倒是可以。但基於山海關那邊的情況,眼下還不行。最好讓吳三桂離山海關遠一點的地方。
南下平叛,都是北人,不很適合。那把他安排到哪裡,又不會讓他有懷疑安排的用意呢?崇禎皇帝思考著這問題,想了一會,忽然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