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叔的份量,那就不是瑞王這個皇叔可比了。當年的時候,這福王差點就成了大明皇帝。是萬曆皇帝三番兩次一直想立的太子,群臣反對,經過很多年的鬥爭之後,才最終還是崇禎皇帝他爹接替了皇位。

由此,為了補償福王,萬曆當年一次賞賜莊田就有四萬頃。可以說,至少洛陽附近的糧田,基本上都是福王的了。河南這邊,甚至藩王的糧田不夠多,只能把鄰省的糧田也划過去。

崇禎皇帝這次入河南,就是要福王等人好好破財一番。不過對於福王,他不能像瑞王那樣簡單粗暴地處置。

主要是瑞王先是自己作死,給了崇禎皇帝以處置的藉口。後面的其他藩王,像這樣的藉口就不好找了。

另外一個,從名義上來說,福王都已經讓出了皇位,結果你這一系還要逼他,在人情倫理上,崇禎皇帝就會吃虧。

這種事情,雖然崇禎皇帝已經掌握了軍權,橫著來,福王也沒辦法。可要是名聲不好了,所帶來的隱形損失還是很大的。一個簡單的例子,要是發生了這種事情,就絕對會被李自成或者滿清,還有那些被崇禎皇帝處罰過的讀書人等所有潛在敵人所攻擊。老百姓多是盲從的,知道皇帝是暴君,連自家親戚都這麼不放過,如果他們有了別的選擇時,這就將是改變他們決定的因素了。

名義上的正義,自古以來都是國人所看重的。所謂師出有名,就是指這個道理。做事不要臉的那種,最終的結局都不會很好。

因此,崇禎皇帝覺得順便做件事情,就能解決這些潛在因素的,他不介意做一下事情。

說完了這個事情,他或者也來了興趣,又繼續和秦王談起了家常,問他有多少子女,孫子什麼的,過得怎麼樣?

聽到這話,秦王心中一動,連忙開始訴苦,說他的幾個小兒子,朝廷至今還不給錄入《天潢玉牒》,這不錄入《天潢玉牒》,就沒有名份,沒法封爵,就不能領俸祿。他這秦王一系,還有其他支脈,沒有錄入《天潢玉牒》的就更多了。

說到這裡,他甚至趕緊讓人去把他的那幾個小兒子喊過來見駕,認個臉熟。至少在他看來,這個機會難得,說不定就能因此錄入《天潢玉牒》,從而了了一番心事。

對此,崇禎皇帝一直笑呵呵地,也見了他的幾個兒子,誇了一番將來必有出息之類的客套話之後,就讓他們下去了。

等大殿內又只剩下秦王的時候,在秦王期待的眼神中,崇禎皇帝就彷彿沒有想起要把他們錄入《天潢玉牒》的事情,只是嘮家常一般,似乎是隨意一提道:“其實從我大明開國以來定得宗藩制度,在經過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後,朕以為已經有些不適用了!”

聽到這話,秦王又是一愣,在嘉靖朝的時候,其實已經有過一次對宗藩制度的革新,出臺了《宗藩條例》,算是限制了不少宗藩的利益。此時聽皇帝說話,怎麼好像要開始新一輪限藩了?

這麼想著,他一時沒有回答,只是默默地聽著。

崇禎皇帝也不管他,自顧自地繼續說道:“你看,皇帝的兒子除太子之外都要封藩王,而藩王世子世襲之外,都要封郡王,郡王世子世襲之外又都要封鎮國將軍……如此下去,在開國之初,其實還不算什麼,可如今都這麼多年過去了,宗室人數比起開國之初,翻了六十多萬倍不止。朝廷國庫一年收入,真要說起來,還不夠開銷各地藩王宗室的。可如果按照歷年來的拖欠不交,朕覺得也對不起自家親戚。因此啊,朕就想著,就從朕開始,宗藩制度,要從根本上變一變才行!”

聽到這話,秦王終於驚訝地重新看向崇禎皇帝,他不知道,皇帝這是要怎麼變?

“你幫朕看看,這樣可以不可以?”崇禎皇帝似乎是推心置腹地說道,“從朕的兒子開始,不再襲封,藩王之後,朕的孫子只能是郡王,朕孫子的兒子就是鎮國將軍,就這麼下去。朕知道,朕這麼做,估計會讓朕的兒子們不滿。可這事關大明江山社稷,他們就是不滿,朕也決定是要做。你做得如何?”

“……”秦王啞然了,感覺面前這個年紀輕輕的皇帝,對藩王狠,對自己的兒子也狠啊!要按照這麼說得話,那自己的兒子豈不是也要這麼做了。

對於這個,他當然不願意了。可是,他也知道眼前這皇帝的“心狠手辣”,要是自己不如皇帝的意,信不信會步瑞王后塵?再者說了,皇帝是搬出祖宗社稷江山為重,他自己兒子也要這麼搞,難道自己還能說不行?

想來想去,秦王還是謹慎地說道:“陛下,這……這會不會讓陛下受宗室非議,陛下為了祖宗留下的社稷江山,是不是付出太多了?”

崇禎皇帝對那些兒子,說實話,肯定是有一層隔閡的,哪怕是和原本的崇禎皇帝的靈魂融合了,也終歸是有一些的。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明末時候,宗室確實已經成為朝廷非常大的一個負擔,必須要處理才行了。

因此,聽到秦王這話,崇禎皇帝嘆口氣說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你看連你藩王府,都有這麼多沒有錄入《天潢玉牒》的,為什麼?還不就是朝廷實在沒錢糧,錄不起啊!而且朕還聽說了,有一些爵位低的宗室,甚至都有餓死的了。因此,不革新這宗藩制度,實在是不行的。”

說到這裡,他停了停之後又道:“當然,朕也考慮過了,以後爵位低的那些宗室,就放開成祖當年的限制,就歸結到民籍去,有本事的可以做官,沒本事的種田也成,做點小買賣也可以,終歸是可以養活自己不是?”

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是在這崇禎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崇禎皇帝就開了這個口子,授宗室朱謀超中書舍人,由棣俱為知州。敏灞、謀堡、華通判、常淺、鼎涇、常渾,俱為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