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窮富(為推薦票一萬加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崇禎皇帝見了,卻是微微一笑叫住他說道:“不過大伴倒是提醒了朕,不管是東廠番役還是錦衣衛校尉,都是朕的耳目,自然也不能虧待他們。朕準備把俸祿提一下,另外,每年年終,凡表現不錯的東廠番役或者錦衣衛校尉,另有獎賞。這些是額外的,不涉及因功提拔。”
“陛下仁慈,奴婢替他們先行謝過陛下恩典。”曹化淳一聽,不由得大喜,連忙跪地謝恩。
這次京師查抄了好多府邸,加上之前勳貴的銀子,光白銀就有五百萬兩多,其他有價值的田產商鋪更是不少。除去勤王軍的賞賜之外,崇禎皇帝目前在手頭上還有四百萬兩左右,相當於國庫一年收入還多。另外,八大晉商以及其他次一等晉商那邊,估計也能抄出上億白銀,這又是一大筆錢。
崇禎皇帝想著這些錢,感覺已經可以理順很多事情了。至少,給廠衛漲俸祿是沒問題的。還有對京師以及全國各地的官員,嚴打和增加俸祿也要同步進行。
當然了,這些錢的來源,都是一棍子的買賣,必須要能錢生錢才行。大明皇家銀行是一個,可這遠遠不夠。幸運的是,還記得後世的一些知識,可以在這個時代成為來錢的活水。
不過事情太多,必須要一步一步地做起來。
如今最為緊要的,一個是難民的安置,另外一個,就是儘快強化三大營的戰鬥力。
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制度的改革,必須要先做起來,可以說,這其實是國之根本!
於是,京師百姓都在等著天子勁旅押解八大晉商回京師,而崇禎皇帝則在思考著工匠體系地革新。
與此同時,在福建安平鎮,這個鄭芝龍自己修築的城池內,有一年輕人,看著沉穩,快步走入鄭府後院的大堂,看到主位上坐著的那人,便喊了一聲道:“大哥,您找我?”
“老四,來,過來,有件事要你替大哥去跑一趟。”主位上這人也是正當壯年,不過一看就知道是個精明人,看到來人,便帶著點嚴肅說道。
這個人,自然是鄭府的主人,大明東南沿海的霸主鄭芝龍了。
而這個老四,就是鄭芝龍的四弟,原名鄭芝鳳,考武進士時改名鄭鴻逵。
此時,鄭鴻逵一聽鄭芝龍的話,便連忙說道:“什麼事情,大哥吩咐便是,該不會是哪家商船又不想繳銀子?”
“不是,那些自有底下人去做。”鄭芝龍聽了,當即搖頭,看著鄭鴻逵道,“是中丞大人派人來說,有事情要和我商量……”
聽到這話,鄭鴻逵不由得有點詫異地說道:“大哥,我們鄭家雖然和這個新任中丞大人關係不咋的,可也不至於為難大哥吧,要不然,他這個官就當到頭了!”
在福建,是鄭家的一畝三分地,敢得罪鄭家的,都不會有好下場。
鄭芝龍聽了搖頭道:“是有天使到了,而後才有中丞大人派人傳話。大哥估摸著,該不會是誰嘴快,讓朝廷知道我們賺了點錢,看上我們的家財了吧?這種事情,大哥不好當面拒絕,你就替大哥走一趟,就說我出海不在,看中丞大人那邊是個什麼意思?先探探口風再說。”
福建到處都是他的人,自然能對巡撫那邊情況知道得清楚。以鄭芝龍的精明,一下就猜到巡撫找他去,十之八九和聖旨有關係。而如今的北方,遼東建虜肆虐,朝廷必定急缺錢。鄭芝龍就猜了這麼一個原因出來。
聽到這話,鄭鴻逵答應一聲,不過又猶豫了一下道:“大哥,既然要錢的話,那就隨便給點便是,我們又不缺這點錢!”
一聽這話,鄭芝龍的眉頭一皺,當即訓道:“我們錢多麼?難道手下那麼多兄弟不要養了?如果皇帝開口的話,難道幾十兩銀子能打發麼?不要囉嗦了,去探探口風再說!”
很顯然,他其實並不想給錢。在原本的歷史上,他的錢財,很大一部分都便宜了滿清。在滿清攻入福建之後,他想當個富貴侯爺,不聽兒子鄭成功的勸,投降了滿清。結果滿清直接縱兵洗劫了安平鎮,還把他媳婦,鄭成功的娘也逼得自殺。再到後來,連他本人也被滿清一刀“咔嚓”了。
此時,鄭鴻逵聽鄭芝龍這麼說了,便只能是答應下來,趕往福建巡撫府去了。而鄭芝龍自己,則還是在喝著茶,想著事情。
原來的福建巡撫熊文燦,是招降他的恩主,兩人關係非常融洽。都到了朝廷想升熊文燦的官,結果熊文燦還提出了“五難四不可”的理由,反正就是不想升官,只想待在福建。
這其中的原因,鄭芝龍自然清楚,不是因為兩人的感情深厚,而是他鄭芝龍在逢年過節全都會給熊文燦送上重禮。反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最終還是皇帝下了旨意,熊文燦沒法抗旨不遵,只好升官調任。而新任福建巡撫蕭奕輔,做事風格卻和熊文燦不一樣。特別是他到任之後,知道鄭芝龍在福建的勢力,還有在海上的勢力很龐大時,就對他有了戒心。對於鄭芝龍的送禮,一概不收。由此,兩人的關係並不和睦。
鄭芝龍就猜著,該不會是蕭奕輔密奏皇帝,把這邊的情況捅上去了。因此,剛好北方缺錢,就派人來要錢了。
他正在想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聽到外面傳來動靜,聞聲一看,卻是鄭鴻逵回來了。
“大哥,你猜錯了!”鄭鴻逵剛一進門,就大聲對鄭芝龍說道:“沒提要我們家財的事情。而是要給大哥你升官呢!”
一聽這話,鄭芝龍不由得一愣。可他內心,卻隱隱感覺到不安,便皺著眉頭問道:“先不要高興,把具體情況,都一五一十地給我說說!”
鄭鴻逵一聽,當即興奮地點點頭,然後就把他代替鄭芝龍去見巡撫的細節都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