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點,就是銀票這東西,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有的,因為他們平時用得都是銅錢。一兩銀子就是一千文銅錢。就算有銀子,也不會去換成銀票。對他們來說,銀票遠不如銀子來得安心。

因此,銀票這個東西,都是皇親勳貴、文官武將以及生意做得比較大的商人才有。而哪怕是這些生意做大的商人,他們的背後,也是一定有官場關係的,否則不可能做大。

不得不說,晉商做生意確實是有一套的。他們雖然不知道國家民族,卻知道個人信譽,因此他們所經營的錢莊,不但規模大,所發行的銀票也多,影響就大了。

之前的時候,是成國公等人謀逆一案牽扯出來,這是驚天大案。因此嚇住了他們,沒人敢第一時間跳出來。

如今成國公等人已經被抄家滅族一段時間,又經歷了大捷等事情,這風頭感覺有點過去,加上背後晉商派人來慫恿了下,頓時各種渠道,各種方式都開始爆發了。

這不,崇禎皇帝的嫂子,天啟皇帝的皇后,如今的懿安皇后都派人來找崇禎皇帝,說是有事相商。

這個懿安皇后,對於崇禎皇帝登基為帝,接了朱由校的位置,是有很大的功勞的。因此,她派人過來,崇禎皇帝不管怎麼樣,都要過去一趟。

懿安皇后見了他,就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這些天,宮外有一些熟悉的命婦聽說宮裡用度緊張,擔心奴家這邊不夠用,便送了一些銀票過來,數額還不少,前前後後一共有三千兩之多。奴家其實並不需要花錢。這些銀票,皇上就都拿去用了吧。”

說到這裡,她露出一絲微笑,沒等崇禎皇帝說話,就又說道:“本來就這點錢,奴家是想著給皇后那邊送去的。但他們說了下最近大明竟然打贏了建虜。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奴家聽了都很是歡喜,就想著見見皇上。”

說到這裡,她又是感慨道:“當年先皇一直奈何不得建虜,並被建虜坐大,一直是憾事。如今先皇有知的話,該是欣慰當初沒有看錯人了!”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立刻便明白,有人七拐八拐,利用了懿安皇后,前來試探皇帝對那銀票的態度了。此時的他,敢保證懿安皇后手中的那些銀票,絕對都是範記錢莊,而不是其他錢莊的銀票。

“皇嫂放心,大明雖是多事之秋。”崇禎皇帝恭敬地回答道,“不過朕有信心,以後只會越來越好,遼東建虜而已,不是朕說大話,朕已有安排,他日必定讓皇嫂看到遼東建虜滅亡之日。”

對於懿安皇后,有原來崇禎皇帝的情感因素在內,也有他來自後世的印象,因此對她還是很尊重的。

聽到這話,懿安皇后忍不住認真地看了下崇禎皇帝,心中有點鬧不明白,皇上這是驕傲了呢還是真有把握?不過當她看到崇禎皇帝那自信的眼神,在自己面前又保持著謙恭時,她便選擇了相信皇帝。

得到這個結論,她不由得很是欣慰,便讓邊上服侍的宮女把那銀票呈給了皇帝。

崇禎皇帝接過來,稍微一翻,發現果然不出所料,這些銀票全部都是範記錢莊的銀票。

他早已打定主意,就是要利用這次的事件,把印製貨幣,哪怕只是貨幣憑證這些的許可權,都要收歸國有。因此,看了手頭的銀票之後,他便嚴肅地說道:“皇嫂不知,這些銀票所屬的錢莊,因為涉嫌勾結宮內,已經被朕抓了,錢莊被查封。這些銀票,其實已經是廢紙一張。”

之前那麼轟動地謀逆皇子一案,就算懿安皇后再怎麼不管外事,這也是聽說過的。此時聽到涉嫌勾結宮內,她就皺眉頭了。原本的她,就對這種事情很反感。甚至可以說,她也是這種事情的受害者之一。

因此,她很快便對崇禎皇帝說道:“既然如此,那就皇上看著辦吧,這勾結宮內,事情可大可小,皇上當以謹慎為先。”

言外之意,不外乎是往嚴重裡估計。

崇禎皇帝點點頭,閒聊幾句之後,便告辭去處理政務了。他估計著,自己對這銀票的態度傳到宮外,肯定接下來會有下一步的反應。

他果然沒有料錯,就在下午時候,就接到奏章,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聯名上奏,說之前範記錢莊勾結宮內一案,要求皇上下旨三法司會審,如果有謀逆之意,當從重處罰,如果只是平時生意往來,也應有個了斷。

對此反應,崇禎皇帝只是冷冷一笑,就在奏章上批覆,著錦衣衛審問便是。

有謀逆造反嫌疑的,一般就歸錦衣衛來處理了。當然,有的時候,也會是三法司會審,廠衛旁聽。

看到皇帝的回覆,另外又有奏章上來了。說區區一個錢莊,要兵沒兵,就只是區區一個商人,不足以行謀逆之事,要求皇帝發給三法司會審好了。

對此,崇禎皇帝又是批覆,有錢就有兵,之前之謀逆一案,就是因錢財動人心而引起,何以保證商人就不會行謀逆之舉?

這麼一來,那些文官見皇帝咬定有謀逆之嫌疑不放,這也就是說,肯定要問罪範記錢莊,那他們爭不過皇帝,就直接開門見山了。

先有皇親勳貴出面,上書給皇帝求情,說自家難得有一點錢財,存放在範記錢莊,如今範記錢莊被封,連累他們的錢財也被封了。有銀票為證,請皇帝歸還他們的錢財。基本上,可以說勳貴這個團體,所有人都有份,哪怕是被禁足在自己府上的周奎,也有上書。因為確實,他手中就有範記錢莊的銀票。

而後,京師各衙門,也紛紛上奏,說他們手中也有範記錢莊的銀票,是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家當,朝廷俸祿又不能及時發放,要是銀票再成廢紙地話,他們都要喝西北風了。

這一次,就連都察院的眾多御史,以清廉自居的他們,也都紛紛上奏,一邊哭窮,一邊拿出幾百上千的銀票要求兌換銀子。

他們抓住了一個立足點,就是朝廷經常拖欠俸祿,就算發下去了,這俸祿也經常要打個折。如果要額外再損失家財的話,家裡都要餓死人了,沒法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