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進衛對於蒸汽機的研究進度很滿意,因為按照這個進度,實用型的蒸汽機將會比歷史上提前出現,並且是首先誕生在華夏這片土地上。

其實仔細想想,鍾進衛又覺得這是必然的事情。因為和歐洲研究蒸汽機的那些人比起來,此時華夏之地的研究有太多優勢了。

且不說方以智是世家出身,父母兩邊都有實幹型的大儒長輩,平時耳濡目染就已經精通物理、數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不是西方瓦特那樣的學徒工能比。

在蒸汽機方面,鍾進衛雖然沒有實際做過,可有些概念還是知道的,由他點撥天才少年方以智,那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在其他方面,就更不是歐洲的同行能比了。歐洲那是小家小戶,一個作坊一個廠,自己在搞研究;而在華夏之地上,則是集大明整個帝國的力量在研究。

資金不用擔心,花多少都會撥下來,當然是國企提供的;要用什麼材料,立馬能給你找來;需要什麼精密零件,由最熟練的工匠手工給你打造出來;等等諸如此類的優勢全都是歐洲同行所不具備的。

雖然如此,鍾進衛從動力研究所出來後,還是忍不住向宋應星誇獎道:“不錯,年輕有為,假以時日,大明下一代的科技中堅必然是以他為首的一代。”

宋應星呵呵地笑了,手下受國公誇獎,他也有面子。

到了研究所門口,他便請示道:“國公,接下來視察哪所研究所?”

鍾進衛看看天色,發現還早,就對宋應星道:“走,去鋼鐵廠看看。”

鋼鐵廠離得遠,就不是走路能到了。一行人就走回研究院,拿了座騎,便往鋼鐵廠而去。

鋼鐵廠和玻璃廠一樣,都是歸研究院管。因此鍾進衛一邊控馬前行,一邊問跟在身邊陪同的宋應星道:“你應該知道鋼鐵廠的情況吧?”

原本以為興國公是要現場視察,因此宋應星並沒有馬上介紹情況。現在國公在路上就問了,宋應星也就馬上回答道:“國公想了解點什麼?”

這個時候,雖然快到初夏了,但天氣還是比較冷。馬跑得快一點,冷風就往嘴巴里灌。

鍾進衛就側著頭,避開了風頭,看著宋應星道:“就說說鋼鐵廠情況,隨便說。”

宋應星稍微想了一下,也是側頭過來,面向鍾進衛,直接開始介紹起鋼鐵廠的情況。

一直到了鋼鐵廠,裡面的工匠都迎了出來,到了大堂後,還沒有介紹完。

又加上宋應星在鍾進衛不斷地插話問話中,不停的補充,最後基本上把鋼鐵廠的前前後後,所有事情都講述了一遍。

原來鋼鐵廠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出理想的鋼,也是有原因的。

在明末時期,大明的鋼鐵冶煉流程,已經到了規模化、量產化、生熟鐵連續生產的地步。

這是把鍊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一起,讓由鍊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攪拌,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

用柳木棍攪拌生鐵液,熟練的炒鐵手比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於生鐵,卻高於熟鐵的鋼來,甚至有機會炒出中碳鋼與高碳鋼。這也是後世所說的抄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