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進衛就進一步給徐光啟解釋,試著糾正這大明思想開放第一人的想法:“徐大人,你說這農業研究院是幹嘛的?當然是要以農業研究為主,注重摸清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如何提高產量為主要目的,是不是這樣?”

徐光啟看著鍾進衛,緩緩點頭,這點是農業研究院成立的初衷,自然是沒有異議的。

鍾進衛見徐光啟點頭表示同意自己的話,就接著道:“那麼吏員能勝任這任務呢還是老農能勝任這任務,換句話說吧,誰更內行?”

這也是沒有疑問的,徐光啟回答道:“當然是那幾個老農了,否則請他們來做什麼!”

“好,我家鄉有句話,外行指揮內行,事情越做越糟。舉一個例子,比如那蕃薯吧。老農說這東西現在需要剪枝,吏員的看法不一樣,剪枝會傷害到蕃薯,不同意這麼做,如此一來,老農還會去剪麼,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去做麼?”鍾進衛的身子稍微傾向徐光啟,問他道。

徐光啟在腦中想了一會,搖搖頭道:“不會。”

他可以預見到,一旦吏員和那幾個老農發生意見上的衝突時,肯定是以吏員的意見為主。

鍾進衛輕輕一拍手掌,笑著道:“這不就結了。因此,在其他地方暫且不說,光這研究院中,必須聽內行人的,也就是說,吏員必須聽老農的。”

“這...”徐光啟說不出話來了,士農工商,這士要聽從農,好像不符合常識。

鍾進衛見徐光啟一時好像接受不了,就又苦口婆心地說道:“理想的研究院,其實是內行指揮內行,有經驗豐富的老農當研究院的一把手,行政經驗豐富的吏員當二把手來輔助一把手。還有一個,只要是研究院的研究員,不管是誰,最好都要識字。如此一來,互相溝通,檢視相關書籍,或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冊,對於農作物的研究,都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鍾進衛見徐光啟終於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就趁熱打鐵道:“徐大人,你想,這農作物的實驗,需要記錄各種資料吧,養份,土壤,水份,枝葉等生長情況。如果量少,我相信就算不識字的老農,也能記住,可架不住多啊,一多起來他們還能記住麼?就算有別人代勞,也總歸沒有自己識字,自己記錄整理來得方便是不是?因此,在這農業研究院內最好都是識字的,包括哪些經驗豐富的老農。”

徐光啟苦笑著搖搖頭,對鍾進衛說道:“中興侯,你這不是為難老夫麼,這經驗豐富又識字的老農去哪找啊?”

鍾進衛聽了坐直了身子,饒有興趣地對徐光啟說道:“現在初創階段,老農找不來沒關係,你可以調撥一些識字的人來給他們當學徒,等他們成長起來後不就是經驗豐富卻又識字的老農了麼,對,是年輕的老農,哈哈!”

鍾進衛說到後面,為自己所形容的詞而笑了起來。

徐光啟也跟著笑了起來,他明白中興侯最後說年輕的老農中的“老”字意思,是指經驗豐富的意思。

他笑了一下後,搖頭回答鍾進衛道:“中興侯,讓識字的人去當老農的學徒,以後變成一個老農,恐怕很難找到這樣的人。”

不說是十七世紀了,就是後世鍾進衛的那個年代,也還是有這個觀念的,讀書是為了走出去,誰會再甘心去當個農民。

鍾進衛一聽,正色地提醒徐光啟道:“徐大人莫非忘記了,我以前提過的那個全民教育?”

徐光啟當然記得,他還想一心把數學加進教學內容裡呢!只見他又是點頭又是搖頭地道:“當然記得,可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目前要推行難度甚大。更何況,都念過書了,誰還會來當這老農呢?”

鍾進衛點頭,知道是什麼原因,他總結道:“是看不起老農這份職業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