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最後一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死營沒有讓代善失望,在曹文詔的帶領下,早已遠遠地從西部繞過科爾芯草原,再從科爾芯草原的北部進入,直襲珠日河草原。
在他們抓到落單的科爾沁小部族,一番審訊後,得知了汗帳所在,並知道了大致的兵力部署。
死營此時已剩四千五百來人,其他人多是受傷後無法醫治而亡。如果就這麼直接攻擊科爾沁汗帳,只能是以卵擊石。
但死營已跋涉千里而來,曹文詔不甘心就此迴轉,他還是寄希望於突襲打科爾沁族一個措手不及。因此,他帶著死營悄悄潛進了離科爾沁汗帳所在北部四十里遠的一處乾涸已久的河床內,等待著機會。
這一日,曹文詔派出去的幾個蒙古族計程車卒陸續趕回稟告說,科爾沁汗帳所在的兵馬大部已往西南、西北而去。
曹文詔當即大喜過望,真是天縱良機,決定拼死一擊,狠狠地打擊這個建虜最大的走狗。
不過此時的死營,士氣已經沒有剛出塞時那麼高了,原因有三。
一,大部分士卒都是有親人、朋友死於建虜入侵,他們是為了報仇而參加到死營來的。在經過最初的幾番發洩之後,仇恨的情緒得到緩解,已不像剛開始那樣充滿了仇恨。
二,還有一部分士卒則是為了榮華富貴而來。他們憋著發財升官的夢想出塞,一連串的戰鬥讓他們搶足了錢財。那些作為建虜幫兇的蒙古韃子沒少從京畿之地搶到財富,因此都便宜了死營將士。這些人覺得蒙古韃子殺得也差不多了,錢財也撈夠了,比起那些因仇恨而出塞計程車卒來說,他們計程車氣更低,更想回京師。
三,每次戰事後都有同袍受傷。而只要受傷了,那麼傷重的等於是這次戰事就犧牲了,輕傷的同胞,因為在連續的作戰,沒有後勤補給,沒有藥品治療,只有那些身體特別強壯,運氣比較好的同袍才能頑強地活下來,大部分輕傷的同胞最終也是傷勢加重而犧牲了。這對軍中計程車氣,多少都是打擊,特別是出塞很長一段時間後的現在。
只有極小一部分人是懷著忠君報國之念出塞的,這些人計程車氣就沒有降低,不把蒙古韃子殺個天翻地覆,主將不下令撤退,他們就沒有想回歸關內的念頭。
曹文詔不是傻子,他當然能看出軍中計程車氣已經不高,而且也知道軍中士氣不高的原因。
對於死營,他其實已經非常滿意了。要換成其他任何明軍,在沒有後勤,連續作戰下,並且死亡時刻威脅著每個人的情況下,估計沒有多少明軍能堅持到現在。
不過曹文詔就對一個人不是很滿意,那就是左良玉。身為自己的三大臂膀之一的他,竟然也有思歸的念頭。
看著左良玉滿滿一馬匹的戰利品,曹文詔就有種想抽他的想法。他已經是高階將領了,還和士卒一樣,迷戀於自己獲得財富,撈夠了就想走,從他身上一點都沒看到有忠君為國的思想,沒有一點大局觀。
不過曹文詔沒有發作,也沒有表露出一點對左良玉不滿的情緒。這是在塞外,周圍環視著無數的敵人,如果要引起軍中的不團結,對於死營來說,後果可能是毀滅性的。畢竟,左良玉搶取戰利品也是在出塞前就同意過的。
此時的左良玉就和曹變蛟、黃得功一起,聽取了蒙古族士卒的回報。他們都看著曹文詔,靜待下令。
曹文詔誇獎了幾句後,讓這兩名蒙古族計程車卒歸隊了。
戰爭是殘酷的,他們因為住在京畿之地,親人同樣被他們的同族所殺害,失去了家庭。
曹文詔等人並沒有懷疑他們的忠誠,因為在明軍中,有很多都是蒙古族的人在為大明效力。就是他們死營的前身,也就是京營中的三千營,在開國之初也都是蒙古族的人組成,為大明徵伐草原。
曹文詔看向自己手下的三個大獎,沉聲下令道:“集合部隊待命。”
“是,大帥。”三將齊聲回答道,只是左良玉的聲音顯得有氣無力,幸好夾雜在其他兩人的回答中,並不顯得那麼突兀。
死營將士本來就是按照建制就地休息的,命令一下,很快就集合完畢了。
三將回到曹文詔面前覆命,而後跟在曹文詔的身後,陪同大帥一起開始巡視諸營。
曹文詔就在陣前,看著這四千餘人的軍陣。很多人的臉上已經鬍子拉碴,臉色疲憊不堪。不少士卒身上的盔甲也多有破損,再沒有剛出塞那會的明盔亮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