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叫李應芳,和昌黎縣令左應選一樣,都是山西榆次舉人。此次受朝廷徵召,一路前來京師。據李應芳所說,他和左應選關係極好,有把握勸降他。”白養粹連忙介紹道。

明國的舉人,應該是個有用之人,既然說出有把握勸降左應選,那就先讓他前去勸降了左應選之後,看看他有何才能。

皇太極想到這裡,就對白養粹道:“如此甚好,朕寫一道旨意,讓他拿給在昌黎的大貝勒。大貝勒看了後自會安排他去勸降,條件由他定,能讓昌黎投降即可。”

“得主子重用,是李應芳的福氣啊,奴才替他給主子磕頭了。”說完之後,還真磕了幾個頭。

皇太極心裡就暗暗鄙夷,漢狗要無恥還真夠無恥,啥話都說得出來,啥事都做的出來,朕都快要吐了。

他趕緊寫了一道旨意,讓白養粹帶去給那個李應芳,讓他即刻啟程前往昌黎。

其實他倆都不知道,李應芳誇口說和左應選關係極好,能勸降他,是為了讓皇太極接見他,以便能待價而沽。誰知他料錯了皇太極的反應,弄巧成拙。

待白養粹走了之後,皇太極重新靜了下來,由這個事情又想起了昌黎的戰事。

自己雖然很想讓代善在昌黎城磕掉門牙,但畢竟現在還在明國境內,先自相殘殺不是很好。相對其他貝勒來說,皇太極更有大局觀。

但萬一勸降不成,按照之前所說,昌黎還是必須要打的。這麼一來,哪怕打襲來了,怕大金的傷亡也不會小,為了一座明國的小縣城損失太大就不划算了。

皇太極一直到吃完飯後才想出了一個辦法,下令召見蒙古諸部首領。

這次,皇太極沒叫其他兄弟,只接見小弟。

全部坐定之後,皇太極坐在汗位上,和藹地問他們道:“諸位隨我大金入關以來,覺得如何?”

一聽皇太極說這話,這些小弟們個個喜開眼笑,紛紛真心實意地稱讚起皇太極。這次他們隨大金進關,撈得盤滿缽滿,太爽了。

有幾個部落的頭領覺得稱讚的差不多了,就在收尾的時候問起什麼時候可以回去。

其他頭領一聽這個話題,都很關切,全部靜下來不再說話,看大汗怎麼說。

皇太極前面還聽得比較舒服,這後面一聽問什麼時候回去,眉頭就皺起來了。

但他馬上舒展開眉頭,不動聲色地說道:“昌黎戰事未息,怎能說走就走。如果想早點出關,至少也要等關內戰事告一段落才行,只是可惜昌黎的兵力少了點。”

皇太極說到這裡的時候,停了下,掃視這些小弟,看他們是否有話說。

他的意思是,這些小弟為了能早點回去,聽到自己說的這番話之後,就出來拍胸脯說兵少沒問題,他們馬上開拔前去助攻,儘快結束戰事。

可惜他料錯了,這些小弟沒一個傻子,打仗要死人的道理,他們心裡都清楚。因此,沒有一個人接話,晚點回去就晚點回去,這裡有吃有喝的也不錯。

皇太極等了一會,還是沒一個人說話,安靜的出奇。他還看見有個小弟想咳嗽卻又不敢咳,臉漲得通紅,努力憋著不想引起自己的注意。

皇太極城府很深,心裡雖怒,卻沒有表現出來,他也沒有強行指派,要人去幫忙攻打昌黎,這樣有損大金的威名。

只聽他說道:“那昌黎只是一座小小縣城,打吧,留那的兵力少了點,不打吧,又有點可惜了。”

蒙古諸部首領一聽,有點不明白,大汗這是說什麼可惜了,不是說昌黎只是一座小縣城麼。

有一個頭領沒沉住氣,被皇太極勾起了興趣,問道:“大汗,一座小縣城有什麼可惜的?”

皇太極假裝有點惋惜地道:“你們不知道,那昌黎是小,但那邊是明國京畿之地最富有的地方之一,朕聽聞昌黎周圍的富戶在戰事剛起的時候,紛紛攜帶財物躲進了昌黎城裡。因此,朕才覺得不打就可惜了。”

什麼,最富的地方,有錢人都跑進昌黎城了,而且還是一個小縣城,防禦肯定不咋的,這等好事還有什麼可以糾結的。

馬上,一批首領跳了出來,向皇太極請戰。

“大汗,我們敖漢部一直以大汗馬首是瞻,大金還在打仗,我們怎麼能袖手旁觀。”

“大汗,奈曼雖然沒有很多兵,但為大金出一份力也是應該的。”

“大汗,不是缺兵力麼,我們巴林有的是兵,只要大汗一聲令下,二話不說,馬上挑選最厲害的勇士聽大汗的號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