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農民軍在進入了這些省份之後,破壞了最後的平衡,一路搶一路殺,裹挾被農民軍抄沒了家的百姓加入他們的陣營,各地農民不再努力生產自救,而是靠搶殺過活了。

網上甚至還拿“蝗蟲”來比喻過此時的農民軍,所過之處,一片廢墟。

當然,如果站在當時農民軍的立場來看,也不能說他們錯了。在陝西沒得吃,活不下去,又被官兵四處追殺。再呆那就沒了活路,不跑的人就是傻子。

鍾進衛看看戰場的情況已經差不多了,就對李老四道:“走,過去看看。”

李老四等六個隨從都是從平民升為護衛,雖說進入東廠特訓過,可時間太短,受訓內容也不可能包括戰場上的細節。

因此他們沒有人意識到戰場未打掃完之前並不安全的常識,而鍾進衛來自後世,雖經歷過幾次戰事,但他先是見了戰場上各種人體殘骸而大吐特吐,失去了興趣,後來又是身處劣勢,沒想過逛戰場的事。

現在鍾進衛所帶的明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農民軍根本就沒有一點像樣性的抵抗,分分鐘就敗了,還敗得非常慘,讓鍾進衛在潛意識裡根本就沒把這裡當作是戰場。

而且鍾進衛來自屌絲階層,受到多年教育的影響,總有意識認為農民軍是正義的化身,所以也沒有那種對農民軍的對立感和對貧民的嫌棄厭惡感,相反,他還特想了解這些農民軍。

因此,鍾進衛一說,李老四等人沒意見,七個人就從坡頂下來,往黃河渡口而去。

在戰場上有一個定律,自古以來都是不變的。那就是軍人比百姓更容易生存下來,老兵比新兵更容易生存下來。張獻忠相對大部分農民軍士卒而言,他是邊軍出身,比那些整天拿鋤頭的同伴更懂得戰場生存。

他見勢不對後,並沒有隨大流的跑,因為他知道盲目逃跑並不可取。

他不停地在觀察戰場上敵我雙方的態勢,首先就避開了白杆騎軍衝鋒的正面方向。而後也沒有沿著黃河岸邊的上下游而跑,大部分人的第一本能會這麼做,但這也肯定是明軍的重點追擊目標,這個他很清楚。

原本他還打算看有沒有機會逃到對岸陝西地界去,因為相對來說,那邊是最安全的。

可他只是略會游泳而已,那些仗著自己會游泳而盲目想游到對岸去的同伴都被看似平靜的黃河給吞沒或衝到下游去了,活著到對岸的人十不存一。

另外一條通向對岸的路則是那座浮橋,可明軍第一時間就攻向浮橋並佔領了,別說有那麼多明軍士卒在,光那個領頭的明軍將領,張獻忠自己就不見得能打贏。

這麼一考慮下來,張獻忠就得出一個結論,明軍過來的方向其實才是最安全的逃跑方向,因為那邊的明軍人數最少。只要能搶到一匹馬,他有很大的把握逃走。

於是,張獻忠根據這一行動方針,挑選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倒那裡裝死。

他打定了主意,就算不能逃走,等明軍打掃戰場,要是混不過去再投降,也好過在互相砍殺時投降要好點,因為戰場上計程車卒殺順手的時侯多砍幾個降兵,乃是常有之事。而打完仗之後,士卒恢復了理性,這種冤枉的誤殺就基本不可能發生了。

讓張獻忠沒有想到的是,他剛躺下裝死,另一個人也躺到了他身邊裝死。

張獻忠認得他,小聲地打招呼道:“馬頭領,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