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著遼餉供著他全面負責對虜戰事,甚至還挪用其他邊軍的軍餉來支援遼東前線,結果卻把建虜放進了京畿之地,還一仗不打,跟隨建虜來到京師。

受到建虜傷害的家庭議論著,說前遼東經略熊廷弼被處斬有點冤枉的話,袁崇煥怎麼斬都不會冤枉。

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還有一些其他有關袁崇煥的言論開始流傳開來,讓京師上下對袁崇煥更是痛恨。

這些天裡,朝廷上下也都在忙碌著。王師凱旋,有許多事情需要準備。

崇禎三年三月十八日傍晚時分,勤王軍終於回到了京師城外的大營。

崇禎皇帝傳旨給孫承宗,定於第二日一早,安排少量功勳軍隊押解建虜首級和奴酋愛新覺羅阿敏進京師祭太廟和社稷,並午門獻俘。

崇禎三年三月十九日,天剛矇矇亮,京師百姓就動了起來,紛紛早早起床去佔個好位置,觀看午門獻俘儀式。

自從萬曆年間有過獻俘儀式以來,就再沒有如此盛況。不時聽聞到的是哪裡哪裡又打了敗仗,丟了什麼城池,讓百姓對大明軍隊慢慢丟失了信心。

不知道何時開始,驅逐韃虜,恢復漢人江山的軍隊竟然無有勝仗。

天啟二年間,也有過獻俘儀式,但那時只是一些白蓮教徒造反被抓,朝廷為掩飾遼東戰場的連戰連敗而特意舉行的儀式。

老百姓也是有自己的眼睛在看,這種掩飾並沒有多大用處,甚至到了現在,京師百姓都自動忽略了天啟年間的獻俘。

只有國與國之間的戰事,取得了勝利,這才叫勝利。

如太祖、成祖時期對蒙古戰事的勝利,萬曆年間對倭戰事的勝利,這才叫勝利。

現在總算又打了一次大勝仗,還生擒了奴酋。這讓大明百姓對軍隊又恢復了一點信心,也看到了遼東戰事有平定的一絲盼望。

天大亮之後,獻俘隊伍開始進京。

走在最前面的是兩隊關寧鐵騎,由何可綱和曹文詔統領,這是對他們救援昌黎和灤州首戰功勞的表彰。

關寧鐵騎的裝備就不用說了,高頭大馬,銀盔亮甲,襯托著騎士的威武不凡,讓兩邊的百姓高聲叫好。

接下來的是一隊白杆騎軍,由小馬超之稱的馬祥麟和張鳳儀夫婦統領,這是為表彰馬祥麟的灤州首戰之功和張鳳儀拼死報信的功勞。

白杆騎軍相對剛走過去的關寧鐵騎來說,更是吸引百姓眼球。不但因為他們是土司軍隊,而且他們都是穿藤盔藤甲,手持長長的白杆槍,所有騎軍面色肅穆如一,一絲不苟地保持佇列前進,無不顯示他們良好的軍紀。

百姓們誇獎馬張夫妻的英武般配之外,也對這支土司軍隊報以熱烈的歡呼。因為他們都知道,只有這支軍隊,才讓建虜膽寒過。

接下來是一支奇怪的軍隊,領頭的是一個身材高大的文官,身後跟著一些普通百姓裝束的民壯。佇列不整齊,騎在馬上的姿勢也各有不同,顯然不是一直久經訓練的騎軍。

可當他們出現的時候,百姓的歡呼聲卻最為熱烈。無論是他們的服侍,還是旗幟上的“盧”字,都顯示著他們才是這次戰事的英雄,生擒奴酋的八百民壯軍。

民壯們看著京師百姓對他們的歡呼,未受軍規的他們笑著抱拳回禮。在這榮耀的一霎那,他們覺得自己拼死殺敵,都是值得的。

接下來是這次戰事的主帥和監軍以及各路將領們,百姓們對於這些人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監軍中興侯身上。

很多人都以為鍾進衛是三頭六臂的存在,今日一見,才知和普通人一樣。

雖是如此,可京師百姓卻不敢不敬。傳聞是神仙下凡輔佐紫微星的人,就是這次清水明月關之戰的決策者和領導者,無不顯示出他與眾不同的能力。

要是一般人,敢以八百民壯阻擊七千多建虜?要是一般人,能生擒幾十萬軍隊都奈何不得的奴酋?這勇氣,這能力,就是中興侯的特殊之處。

京師百姓敬畏地看著中興侯走過,卻讓鍾進衛一邊走一邊還納悶,怎麼輪到自己出場了卻沒有歡呼聲,看來長得還不夠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