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勤王詔(第1/2頁)
章節報錯
崇禎二年十一月初四,大明京師,崇禎皇帝在文華殿和內閣成員議京師之安危。殿內外都非常安靜,只有崇禎皇帝及各閣臣議事時發出的聲音。宦官宮女們都知道,非常之秋,犯的小錯能成大錯。
內閣首輔韓爌時年已有六十七歲,腰板還算硬朗,精神也挺矍鑠,但崇禎皇帝還是給他賜座,以示尊敬之意;此時他正侃侃而談:“陛下放心,建虜偏居苦寒遼東一角,物資極少,必不能起大軍繞道前來。遵化乃堅城,何況其為巡撫衙門所在之地,兵多將廣,建虜要麼不去,要去必受阻於城下。”
崇禎皇帝還是有點擔心,按照鍾進衛的說法,這次建虜是主力盡出,侵襲京師而來的。如果是真的,該如何抵禦呢,勤王詔是發還是不發?可恨現在傳來的訊息太少,根本就沒法確認到底是否如鍾進衛所說,又或是如首輔所說。
崇禎皇帝皺著眉頭,想著心事。
韓爌說完後見崇禎皇帝就只聽著,並沒有說話,回首看看同僚,也沒有贊同自己,只好轉回頭來看著崇禎皇帝,等他發表看法。同時心裡稍微梳理了下自己的話語,沒發現有什麼地方說不通的。
忽然感覺大殿很安靜,沒有人說話,崇禎皇帝才從沉思中醒過來,眉頭並沒有因為韓爌的說法而解開:“首輔以為遵化能守住?”
韓爌一愣,按照道理來說是應該守住的,可萬一守不住呢,還是保險點好:“陛下,遵化堅持數日絕沒問題,如若建虜攻打遵化,朝廷瞭解情況後可速調周圍軍隊前往解圍。”
“如果遵化堅持數日後沒在援軍到達之前守住,建虜破遵化而直搗京師,首輔可有良策?”
這真要到這個最壞的結果,單靠京營好像不靠譜。想了想,回崇禎皇帝道:“陛下,京師有三大營,共約八萬一千九百零,如若陛下覺得防禦力量還不足,可令京師諸臣率家人協同城守,如此,人數可足矣。”
崇禎皇帝的眉頭稍微舒緩了點,但心裡還是有點擔心:“諸臣家人戰力如何?”
“回陛下,據城池而守,只須膽大力壯,戰時招民壯憑城禦敵,乃戰時常態。”
“善,待京師戰事一起,可用此法。”崇禎皇帝覺得不錯,就點了點頭表示肯定。
忽然,大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內侍閃身入內,躬身稟報:“陛下,兵部尚書王洽殿外急事求見!”
急事求見,難道又有什麼噩耗?崇禎皇帝現在一聽啥事都會往壞了想。趕緊喧王洽進殿。
殿中的人不再說話,都把頭轉向了殿門。
急促的腳步聲伴隨著喘氣由遠及近,就見兵部尚書王洽出現在殿口,緊趕幾步,跪在殿中:“陛下,現已查明建虜並蒙古諸部共十萬餘眾,一日之間攻陷了三屯營,遵化。由山海關趕去的援軍,平遼將軍,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所率四千關寧鐵騎,全軍覆沒。”
崇禎皇帝“霍”的一下站了起來,什麼,建虜有十萬之眾?趙率教全軍覆沒?三屯營,遵化一日間失陷?
這些訊息一個個,就像晴天霹靂,一個接著一個,打在崇禎皇帝的頭頂。
內閣首輔韓爌聽了王洽的話,再也坐不住了,自己剛寬慰完聖上,就收到這樣的訊息,彷彿被人用力打了自己的老臉。
文華殿此時安靜異常,只有王洽的喘息聲如同打雷一般響。
儒家講究氣度從容,崩泰山而面色不改,可在這麼大的訊息下,殿中的人都淡定不了了。
王洽知道自己身為兵部尚書,發生如此重大之事,怕是難過這一關了,此時也無暇顧及自身了,向崇禎皇帝道:“陛下,如今,得下詔勤王了!”
崇禎皇帝的眩暈狀態被打斷,恢復了神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下詔天下勤王的。於是,他問剛站起來的韓爌:“首輔以為呢?”
建虜達十萬之眾,靠目前京師力量怕是難以防禦,而且,京師之地,不容有失,為確保萬一,只能下詔天下勤王了:“陛下,臣以為然。”
崇禎皇帝看向文華殿中其他人,沒有人敢擔京師失陷的責任,紛紛附議。
崇禎朝第一道勤王詔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往全國各地。
內閣首輔韓爌回到自己府中,無心飯食,獨坐書房,任何人等,未經傳喚不得入內。
韓爌反思自己這些天的言行舉止,特別是今天,想著想著,不由得嘆了口氣,老了啊,不服不行了,如此之大的危機既然未能事先有所察覺,一門心思的想當然。現在只能靠自己的學生,薊遼督師袁崇煥了。如果能擊退建虜,則應能渡過此次危機,否則,最輕的就是引咎辭職了。
正在想著,門口響起敲門聲。韓爌心裡不由得有點惱怒,自己都吩咐了不要打擾自己,還有人不開眼,難道真是欺負自己老了不成!韓爌一股子的怒火上來,沉聲怒喝:“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