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祚又想一策,討好皇太極的幾位親信,並不時不經意地示之白玉扳指。而後假裝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想輕生了事被救,獲得皇太極信任,安其心準其遷居城外。

然後策劃其弟劉興賢叛逃投了明軍,為其投明鋪路。同時劉興祚又因此惶恐會被牽連,做戲於建虜面前。直到一天,他遣開家人,使一替身舉火自焚,同時送遺書給皇太極及其親信。

經白玉扳指確認面目全非的死屍身份,皇太極就準劉家按劉興祚遺願葬其到邊境不遠的扎木谷。由此所有兄弟全部逃出生天,棄暗投明。

劉興祚彷彿沒有聽到孫承宗抑揚頓挫地訴述自己的經歷,只是呆呆地看著眼前的地上,顯然他是陷入了回憶當中。

鍾進衛彷彿又回到了後世看美劇《越獄》時的感覺,驚心動魄比《越獄》猶有過之。因為,《越獄》裡面的角色,被抓後最多是多做幾年牢。而劉興祚這越獄,被抓卻是人頭落地的代價。要是有那個編劇文筆出色點,把劉興祚的經歷編成電影或者電視劇,絕對大賣。

中軍帳內的眾人聽得唏噓不已,對劉興祚持之以恆的棄暗投明精神,由衷的感到敬佩。

孫承宗的大嗓門剛一結束,就被劉興祚覺察到了,他站起來向鍾進衛一躬身道:“末將年輕之時做了好些為虎作倀之事,還望監軍能不計前嫌,讓末將有戴罪立功的機會。”

鍾進衛是監軍,代表著皇帝,加上剛才鍾進衛對他的輕視,所以,劉興祚再次向鍾進衛低姿態的示好。

鍾進衛一見,連忙從椅子上站起來,虛扶一下道:“老將軍不必如此,你如此有恆心棄暗投明,我怎麼可能還會去計較你年輕時候犯的錯呢。”

孫承宗在一側看到這場景,補充道:“中興伯不知道,奴酋皇太極前幾日得知其蹤跡,派精銳包抄抓捕劉興祚,剛好他臨時被老夫叫來京師,因此得脫。只是可惜其弟劉興賢戰死,被奴酋皇太極碎屍瀉恨。”

鍾進衛一聽,誠懇地對劉興祚道:“還望老將軍節哀,我來了,建虜不會蹦躂多久的,早晚滅了他們替你兄弟,替大明被害百姓報仇雪恨。”

現在的建虜如日中天,在大明京師所在之地大搖大擺地武裝遊行,燒殺劫掠無惡不作,而大明軍隊卻龜縮在京師城下不敢與之戰,談何滅了建虜。中軍帳中的人,只當鍾進衛的話是句客套話,也不以為意。或者在當今世上,也就崇禎皇帝,王承恩和溫體仁知道這句話中的我來了是什麼意思,明白鍾進衛的決心。

“末將替死去的兄弟謝過監軍。”劉興祚表現地很感激。

“對了,你從那邊過來,應該對建虜的情況很熟悉吧?”鍾進衛問道。

劉興祚點點頭:“不知監軍想知道些什麼,末將一定據實告知。”

鍾進衛想想,好像大體上自己都知道,只是不知道對不對。就問道:“皇太極身邊是不是有不少漢奸?”

劉興祚聽的一愣,沒聽過“漢奸”一詞,不過從字面上很快就理解出來是什麼意思,就回答道:“是有不少漢奸,在為虎作倀。”

劉興祚當然沒聽過漢奸一詞,鍾進衛也不知道,漢奸最初起於滿清雍正年間,漢人幫苗人反抗滿清被其稱之為“漢奸”。當時還是一個褒義詞,就義之漢人還唱出了“人人都來當漢奸,還我大漢好河山”的歌詞。後來才慢慢地演變為背叛漢族的人,仍至到現在的背叛中華民族,出賣國家利益的漢人專稱。

鍾進衛聽了劉興祚的回答,嘆了下:“每多漢奸猖獗,就是國難當頭之時啊!”然後鍾進衛想到抗戰時候的鋤奸隊,就問劉興祚道:“那些漢奸,能否刺殺了他們,以證國法,警示後來者,漢奸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