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記得昨日臣向陛下彙報的有關新式窯的事情麼?”

“當然記得。”才昨天的事情,崇禎皇帝怎麼不記得,只是不知道鍾進衛具體是想說什麼,就靜待鍾進衛的下文。

“那些工匠用了那麼多年窯爐,只知道冬夏爐溫不一致,卻不知其原因,只知道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如果他們能像臣一樣讀過書,有了見識,說不定水泥,玻璃的早就發明出來了。”

鍾進衛說完這個,好像覺得和讀書的關係不是特別大,只是肯不肯動腦筋的問題。

就又補充道:“而且,工匠給臣畫的那個新式窯的草圖,除了他自己之外,沒人看得懂。就不利於傳承。”

一說完,感覺還是言不達意,說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這個全民基礎教育的意義怎麼這麼難表達啊。現在都說到這份上了,不說又不行,而且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肯定要說服崇禎皇帝來推廣的。

崇禎皇帝看到鍾進衛忽然不說話了,有點奇怪,就問道:“鍾師傅,怎麼不說了?”

鍾進衛有點尷尬,剛剛還跟崇禎皇帝誇口說有很多好處,可現在自己就是說不出很通俗易懂的例子。

忽然,鍾進衛有了個想法,就對崇禎皇帝道:“陛下,臣一時表達不清,臣想問陛下一些問題。”

崇禎皇帝不禁心裡有點好笑,鍾師傅每次說不清楚的時候就坦白出來,也不怕別人笑話。不過朕喜歡誠實的人,說不清楚就慢慢說,沒關係。

崇禎皇帝點點頭,對鍾進衛道:“鍾師傅,不要急,慢慢說就是了。”

鍾進衛感激地點點頭,然後問崇禎皇帝道:“陛下,官吏欺壓老百姓,如果拿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百姓和讀書識字的百姓比,那個更容易欺壓?”

“當然是未曾讀過書的百姓了。”這點之前已有過討論了,還用再說,崇禎皇帝心裡想著,不過還是配合鍾進衛答覆了他。

“那麼選拔一千名官吏,是從一萬人裡面選出的官吏強一點呢還是說從一億人裡面選出的官吏強一點呢?”鍾進衛繼續問道。

“照道理講,當然是一億人裡面選的會好點。”

“選出的這一千名官吏如果不合適,再選一千名官吏出來代替這前面的一千名官吏,是從之前的一萬人裡面選好呢還是從一億人裡面選會比較好?”

“這還用講,當然是從一億人裡面選更好了。”崇禎皇帝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有所明悟,這是一個方面,反過來也是一個方面。選中的官吏會怕後面更多的備選而努力做事,也是有更多讀書人的好處。

“相同條件下,沒讀書的農民和讀過書的農民,那個會種出更多的收成?”

讀過書的農民,種田經驗就不會只侷限於父輩傳承,鄰里相告。同等條件下當然會更多收成了。不過,讀過書的農民,還會去讀書麼?

崇禎皇帝想歸想,還是回答鍾進衛道:“讀過書的農民會有更多收成。”

“相同條件下,沒讀書的工匠和讀過書的工匠,誰更容易做出更多的東西,更新穎的器物,更精緻的物件?”

崇禎皇帝有點理解鍾進衛的問話了,他就是想透過這種對比方式來說明大明百姓讀書識字的重要性。

“讀過書的工匠更有優勢。”崇禎皇帝還是繼續配合回答鍾進衛的問題。

“讀過書的兵將和沒有讀過書的兵將也是一例,之前討論軍需官任務的時候有過說明。陛下記得麼?”

“記得。”崇禎皇帝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