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讀書人最該讀的是現世之書(第2/3頁)
章節報錯
“也許他真的有洞悉一切的能力吧……只是不知,如果到最後,世界還是不可避免走向凋亡之路,他又會做什麼呢?”
這是白薇與曲紅綃談話的最後一個問題。
她們都不期望那一天的到來,但對葉撫的好奇,又讓她們不由得去揣測那樣一天。
之後,白薇開始休息調整狀態,還有更多的事情等待著她。
……
“黑天”並沒有因為第十二使徒被驅逐就立馬消失。被打破的世界平衡重新恢復,需要時間,所以太陽和月亮不會那麼快就照常升起,依舊需要東宮提供光與熱。
雖然原本逃逸的靈氣再也回不來了,但靈氣並非不可再生資源,只不過在第十二使徒的影響下,再多的靈氣誕生也會迅速逸散,所以天道意識調控著世界的演變,在危機時代,杜絕了任何自然靈氣的生成方式,只週期性提供大靈脈噴吐的靈氣。
現在第十二使徒被驅逐了,天道意識便放開了控制,一絲絲靈氣再次在山川大江之間演化出來。生存在北海的為數不多的圉圍鯨開始傾吐自然母氣,這個時代的圉圍鯨已經不剩多少了,但是那沉在海底的巨大人形雕像給予了它們更加高效製造自然母氣的力量。這一代的圉圍鯨並不知道那尊雕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其如同它們的生命源泉,源源不斷地給它們供給制造自然母氣的消耗。
山川河澤開始一點一點恢復生機。只是,已經滅絕的生靈物種再也不會出現在大地上了。
而那些崩塌的秩序也絕對不會那麼輕而易舉就再次建立,甚至於,許多小國小家的秩序,再也不會重新建立。
野蠻的等級制部族文明捲土從來,在廢土上大行其道。
東土的花間國,是一個小國,時曾經的文人聖地,也是看客玩客們的遊玩之國,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也有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多寶樓、泰寧湖、靜安山莊、祈願山、詩海詞崖……等等是在東土都十分知名的景觀,甚至一度被文人們以遊記的方式傳遞到其他大陸。
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是中立國,還是個中立小國。
和平歲月裡,中立小國的百姓們總是享受著十分富足的物質生活,因為沒有戰爭的威脅。僅僅憑藉國家在資源出售等方面的營收便足以養活一個國家的人,花間國幾乎將這樣的情況表現到了極致。
然而,在危機時代裡。這種國家脆弱得像一張紙。
沒有強大的實力,幾乎無法再混亂的條件下,維護起一個國家的秩序。
經歷了三天無差別打擊的“黑天”危機,花間國的秩序早就崩塌了。
曾經美麗的國家,此刻早已是破碎一片。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在連年的暗光之下變得慘淡淒涼,山川光禿荒涼,河流乾涸,鳥獸消絕。而耗費巨資打造的歷史人文景觀更是殘垣斷壁,在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平民鬥爭中褪去一身繁華,只留滿身的灰塵。
宋書生站在多寶樓下,看著這座已經被燒焦了一半的大樓。
還在疊雲國當御下奉書郎的時候,他來過這裡,那時的多寶樓人滿為患,彰顯極致工匠技藝的雕欄撞角、體現人文歷史的陳列物,一個又一個文化符號毫不客氣地宣揚著花間國的輝煌。
現在,這些都不復存在了,變作一抔灰土,在野蠻之中苟延殘喘。
不遠處響起的打鬥聲將宋書生思緒拉回來。他看去,又是那些廢土上的自發演化而成的小部落之間,為了食物資源在大打出手。起初,他剛來到這裡時,遭到許多雙綠油油的眼睛對待。但許久一段時間裡,見他只是遊走在殘垣斷壁之間,沒有要跟他們爭搶資源的樣子,便不管了,把他當成瘋了的文人墨客。
這樣的人並不少。
宋書生看著眼前的景象,十分痛苦。他不能理解,為什麼曾經用去千年,甚至萬年,才構建起的文明秩序,會這樣脆弱,會在一夜之間崩塌。人們貧瘠的思想,總是執著於不必要的鬥爭,明明只要把資源統籌起來,然後進行合理勞作分配,就能最大程度避免人吃人的境地,卻偏偏要都內鬥,要拼個你死我活,浪費了精力,更浪費了資源。
儒家的禮樂,各個學派的思想文化,就像一張紙,被輕而易舉地捅破。
宋書生在多年的遊走中,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一路上,他赫然發現,曾經的自己也只是紙上談兵的空袋子,讀的書全都只是書,一碰到這種實際的危機時代,便不知如何處置了。說到底,以前讀書就像不斷在修築一座空中樓閣,落不到地上,人們便進不去。
現在,他從遇到的每一個人那裡感受人性,去揣度,讀書到底是為了改變人的什麼?
是的,他見著人在這艱難的歲月裡變得麻木不仁,變得如野獸,變得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