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數月瑣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190年初,董卓掌權日久,欲治朝堂不得,遂推刑法以立威。
西涼軍治法粗暴,洛陽百官多畏牢獄極刑,朝中逐漸成為董卓一言之堂,朝臣公務不輟,但卻也僅限洛陽公務。
洛陽是天下中樞,但顯然不是天下。
數月之間,董卓迅勐粗暴的塑造了自身在朝中的威信。
可經過這段時間的消磨,國家治理的複雜與董卓的後勁疲軟盡顯,同樣也讓董卓更深刻的體會了地方與朝堂的息息相關。
董卓自信治得涼並就治得洛陽。沒錯,他的確能威懾洛陽,甚至洛陽周邊。可威壓洛陽,卻不代表能威壓天下。
這群該死計程車大夫怕死,但若是威脅到他們的家族利益,他們又不怕死。
他們可以不在意自己的聲名,卻又極其重視自家在地方上的名望。
董卓實在懷疑當初十常侍是怎麼幫劉宏斂財天下的,難道十常侍比他想象中要牛逼一點點?
所謂山高皇帝遠,勞役、兵役、稅賦等等,當各州地方拋開洛陽各玩各的,大權在握的董卓也難勉抓瞎。
勞役不行,兵役不出,賦稅無人上繳,董卓暫時又不敢分散兵力彈壓地方。
洛陽彷彿從輝煌的皇城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囚籠。
大漢皇權至上,但大漢這臺看似粗暴卻精密至極的機器,會將所有想要一步登天之人絞成血泥。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洛陽百官各種忙,卻也妥妥的大家都在瞎忙。
沒錢?別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可西涼軍悍勇善戰,但同樣,西涼軍的軍費開支也是嗷嗷叫的。
嘖嘖,隨著河東征兵與涼州幷州陸續調集,不算長安那邊的駐兵,十數萬的備戰大軍,沒看劉滄至今常備精兵也才數千。
收攏大量精兵,如今的董卓可謂軍威赫赫。但不事生產,別說種地屯田,商業盈利也需要週期好不?
守著洛陽,龐大的軍費開支只出不進,就算家底豐厚的董卓也支撐不住。
洛陽周邊能敲的大戶都被董卓敲了,皇宮中劉宏喜愛的銅像也陸陸續續被董卓融了,李儒也不得不感慨當初朝中百官劉滄獨將張溫挖走的明智。
入駐洛陽以來,西涼軍獨愛軍權兵事。此時再想進行屯田晚不晚先不說,現任大司農是個樣子貨,對原本下屬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等部,人都認不全,更是談不上管理掌控。
而司空楊彪無可爭議的是把玩政治的好手,但讓他治水利、搞屯田、運貨平價之類,顯然也是強人所難。
各地稅收徵繳不上,但地方什麼災情、兵禍的求助奏章卻是按部就班的送入朝中。
董卓脾氣越來越差,各種暴怒無濟於事,劉滄勢力所屬倒是富足,可別說上林舊地他不敢動,就算有著惡人谷存在的鹿北縣,董卓也動不了。
涼州人不太在意名聲,但那也要看是什麼名聲。
….
董卓麾下誰都不願意動鹿北縣,那裡甚至還有不少原涼州軍中的傷殘,去那裡尋事非,以後兵還帶不帶了?涼州還回不回了?
氣急敗壞之下,敲土豪、開皇陵的事情董卓都給幹了,這其中當真不得不誇劉宏給董卓鋪墊了一條光明大道。
兩宮之內,銅凋無數,只要將這些銅凋融了,便可鑄錢無數。
董卓開始吃劉宏給他留下的老底,大量五銖錢充斥市場,所謂不事生產卻又金錢勐增,導致物價混亂已是必然。
洛陽可不是隻有漢地商貿,除非惡名傳出,不然屬國、甚至外邦商隊即便戰亂也會盡量抵達這絲路的。
好歹劉滄早年尋回了高產作物,數年醞釀,在董卓的一番瞎折騰下
,涿郡、中山、吳郡,包括伏牛山中的糧食肉食衝入市場。
張溫坐鎮建章宮,卻是發動手頭資源,盡力的完成了一波本該大司農去做的平價事宜。好歹沒讓大漢經濟被董卓一波玩炸。
董卓慶幸,地方勢力磨牙,東平王給他們帶來好處,可這些好處,貌似總是讓他們痛並快樂著,妥是遺憾滿滿,難盡全功。
董卓開始鼓勵生產,涿郡、中山等地也開始面向中原腹地販賣良種,眼看董卓一時好像還不會把自己玩死,朝中風雲再湧,地方勢力蠢蠢欲動,討董之聲復起。
董卓幹了挺多缺德事,但至少在洛陽的這個階段也說不上惡劣,比起早年的外戚掌權、黨錮之亂來說,大概也就那麼回事了。
不過劉滄至今在外界的名聲還是譭譽參半呢,董卓的名聲要是不極端惡劣,好似多少有些說不過去。
縱兵劫掠,謀害富戶,搜刮財物,女幹***女,私盜皇陵,欺壓天子,銀亂後宮,殘忍殺良,云云總總,董卓算是在大漢境內獲得了小兒止哭的赫赫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