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府上的炙食尤其講究,烤肉用的炭是西山的銀絲紅羅,木柴是長白山的松柏枝,烤肉時有清香之氣。

這是烤肉最頂級的配置,也就宮裡和霍去病府上有。

不是他奢靡,而是往來各地駐防的將領換防或回長安述職,大多會帶一些駐防地的特產,上門拜訪時送的。

“侯爺,青珂夫人說她身子不便,就不過來了。烤好的肉食已送過去了,小夫人在房裡吃。”侍從過來報告。

霍去病抿了下嘴,青珂好像是身上有些腫了,又是才睡醒,不來便不來吧。

“王爺,這幾日你推行兵學,天下熱議。關於文脈興學,在各地建立學宮之事,你怎麼看?”

公孫弘和董夫子儒家出身,習慣性吃到興起就縱論天下,說了幾句家常就轉到正事上。

霍去病道:“觀一國是否興盛,農事,貿易,軍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授學程度,有多少人通文識字。

在各地興學是造福於民的好事。”

又道:“若有可能,應該將我漢人的文化,語言,傳播到我們下轄的各方各地,讓身毒,草原各部族,乃至極北之地,都以我們漢人的語言為官方用語,他們本身的語言為地方語言。”

統一語言,讓天下學漢,這和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是一個意思。

但對比起漢眼下的國境面積,人口總量,地域間的文化差異,難度要更大。

董仲舒和公孫弘也知道推行修學的重要性,他們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興學。

然而視角不同,霍去病來自後世,是穿越過來的,大局觀上不會侷限在一時一地。

他在行軍打仗方面也是這樣的視角,所以常能打出戰略級奔襲,而不是盯著一時一地的勝負。

語言和文字是什麼?

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知識文化傳承,乃至為人處世的經驗智慧。

語言代表著底蘊的深度,沒有類似經驗,就不可能創造出類似的詞彙。

所以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有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

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於此。

若能在各地,各國形成漢語言為主流語言,那才是真正的文化,思維統治。

公孫弘和董仲舒想想已是頗為興奮。

在各國傳播興教漢字,漢語。

單是其中能獲取的氣運,就足可讓已經感覺到半聖門楣的董仲舒,正式晉升半聖而有餘。

公孫弘:“董仲舒,眼下各地修建的運河,已基本串聯起來,你忙完了最主要的部分,或能得些空閒。但在各地推行漢語,這事情伱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幫你分擔一半。”

董仲舒沒好氣的輕斥了一聲,但並未拒絕。

夜色闌珊,府邸內,董仲舒等人相繼離去。

妻妾們高掛免戰牌,霍去病就自己來到書房,盤坐行氣。

他體內半聖層次的力量運轉,契合天地。

以他如今境界,神念鋪開,能洞察感知到的東西,可以無窮大,也可以無窮小,須彌芥子盡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