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有禁軍中郎將童軒路過,看見這些外族降部的人馬,想了想道:

“陛下召見,郎中令已走了。讓鮮卑,扶余諸部的人去看看無妨,也好叫他們知道我漢人騎射的手段。”

扶余,鮮卑部落的人這才被放行,得以靠前。

圍在周邊的禁軍,宗室之人,因為霍去病離開,也都跟著散去。

宮門前的校場上,只留下射襲後的靶子還未收拾。

出獵過程中,射殺了一隻猛虎的鮮卑勇士叫紇骨槐山。

其體格勻稱,上唇留著兩撇短鬚,眼型狹長。他拉弓的右手大拇指佩戴弓環,其餘手指,尤其是指肚處有明顯的繭子。

這說明其經常練習弓射之術。

他來到射襲的位置,看了看靶位,是百丈靶。

距離非常遠,要命中紅心,即便是神射手也很困難。

紇骨槐山撇撇嘴,傲然道:“這個距離,我能做到十靶九中!且是在草原上,比這裡風勢更大的情況下。”

他說的是頗為蹩腳的漢語,話罷看向不遠處還未離開的幾個漢軍。

諸如扶余,烏桓,鮮卑的部分部落歸降後,收到的歸降令中,就有一條是要求他們學習漢語。

董仲舒等人當初商榷收降各部的策略,讓霍去病給提提意見。

霍去病的原話就是“讓所有受降各部學漢語”。

學漢語後,有利於教化這些部落之民,讓他們瞭解漢文化。

於是眼下歸降各部,經常能看到有人在學說漢語。

鮮卑戰士紇骨槐山話落,一旁幾個漢軍同時扭頭看過來,上下審視,神色驕傲:

“十靶九中?你?”

“我們幾個是留下來收靶的,你們可以跟過來看看。”

扶余,鮮卑等部族的人遂跟著幾個漢軍,往遠處的箭靶走去。

到了近處,發現一共四個靶位,平行成一列放置。

第一個箭靶上,插著一支箭,入靶三分。

“這第一個靶子,是我們營中軍伍所射。”

帶路的漢軍是個小青年,看著只有十八九歲:“其他三個靶,是霍侯講習射術演示時所射。”

紇骨槐山等人看向第二、三兩個靶。

靶上各有一支箭。

其中一支深入箭心,箭桿的一半穿過靶子,勢大力沉。

第三個靶子上的箭,也是一模一樣。

一干人初看並未發現其中奧妙。

只有紇骨槐山若有所思,想到了其中的關鍵。

重點就是兩張靶子上的箭,沒有差別,入靶深度,位置,就像是用最精密的尺子量過。

射箭入靶的深度,準度,兩次一致……比兩箭同時命中靶心,可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