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年叫公孫敬聲,是公孫賀與霍去病大姨衛君孺之子。

“也好。”

張霄遠瞅瞅公孫敬聲:“那就先與你戰一場,但我不妨先告訴你,你不是我的對手。”

“比口舌之利,我確實不如你。”

公孫敬聲道:“戰時條件如何,用什麼來推演較量?”

“這次不妨正式些。”

張霄遠又往前走了數步,來到眾人矚目的殿內中央,從袖口取出一部古卷竹簡。

那竹簡上儒家氣息浩蕩,每一字每一句,彷彿都得到了儒家力量的灌注。

簡書展開,卻見上邊寫著一兵一卒,百兵百卒,千軍萬馬等字樣。

又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等孫子兵法總綱內容。

這樣一卷簡書就如同‘軍事推演的沙盤’,甫一取出,就映現出戰場的虛幻景象,和此前霍去病所得白起手卷,展開後有兵馬在其中排兵佈陣的情況類似。

所謂百家修兵,便是指此意!

一些大儒,陰陽家,法家,墨家的人,時而研究兵法。但凡有些底蘊的氏族,多會有這種得到術法加持,用來演練兵策的戰術簡書。

底蘊越厚的氏族,這種兵簡被一代代家中之人千百次的推演,以氣息融入,加持,越完善,幾乎能化出真實的戰場。

張霄遠將簡書展開,便見其上儒家書寫的文字,衝起一股激盪的兵器碰撞聲,鏗鏘震耳。

張霄遠動作瀟灑的屈指輕彈,其上的一兵一卒四個字,宛若活了過來,化作兩個虛虛幻幻的兵卒,在那竹簡上存在,像是一種縮小後的幻象。

“舉凡戰前之準備,戰策之推演,包括策略之運用,作戰之佈署,敵情之研判等……

這簡書皆能推演的完備無缺。此簡為我張家歷代推演兵策所用,嚴格按照兵聖孫武,兵祖呂公所著兵理為依託。”

“此兵簡又以孫聖兵法中的“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為推演規則,來恆定勝負成敗…”

這都是兵聖孫武的兵書內容,蘊含著廟算精要。

張霄遠引經據典,便見那簡書宛若一副行軍圖,在他和公孫敬聲兩人面前展開。

“開始吧,公孫敬聲,讓我看看你懂多少兵事。”

張霄遠伸手撥動竹簡上的千軍萬馬四個字,字跡鋪開,戰意洶湧。

圖捲上化出一些兵將,無數文字竟如刀戈林立,排兵佈陣,一如真實戰場。

“這兵簡上,對比我漢軍和匈奴的兵眾數量,戰力,演化地勢,城池,糧備等等。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數萬,千里饋糧。而車甲之奉,日費千金……但今日我們不較量這些兵備,只論攻防成敗。”張霄遠一字一句道。

公孫敬聲道:“好。”

張霄遠說:“由你統兵匈奴,而我率漢軍守城,戰略地點就用我大漢北部的代郡。

我知匈奴騎兵善遊騎平原戰術,所以會採用堅守之策,利用代郡的城高牆厚,廣屯糧草以待敵,看你如何破我?”

那兵簡上氣象變化,對應衍生出大漢北部邊郡代城的景象,比例情景近乎和真實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