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我會在乎?(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標聽了,也是一笑。
上一次的時候,這個妹夫就提了魚鬆可以作為軍糧,朝廷採購,但是父皇並沒有理他。
如今,藉著這個機會,一凡又提出了這個說法,父皇心情不錯,讓他得償所願了!
心中這麼想了一下,朱標便又對朱元璋說道:“父皇,一凡在信中還提及,說廣東其他地方的水泥作坊遲遲未開,南方多雨,他們看著香山縣的情況,都有點等不及。因此,他建議,乾脆就不用開了。反正他們要是再開水泥作坊,成本肯定也比香山縣的水泥廠要貴不少。這種民生物資,要和食鹽一樣,越便宜對朝廷越是有利。父皇怎麼看?”
他之前從香山縣回來之後,就找朱元璋問過水泥的事情,確實是很多地方沒有輪到。熟練的水泥工匠太少,各地都在排隊。雖然是中書省處理此事,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此時,朱元璋聽了,有點好笑地說道:“這個小子,一會一套的,還能被他強詞奪理,說得好像都有道理一樣。你覺得呢?”
朱標聽了,明白他父皇的意思,是指在以前的時候,張一凡把香山縣改進後的鹽田法上報於朝廷,說是適合全國推廣,讓大明所有地方的食鹽價格能降到最低水平,從而造福百姓,也一樣能為朝廷創造最大的食鹽稅收,從而避免食鹽方面的利潤被私鹽以及那些鹽商瓜分。
如果從這個道理來說,那這個水泥豈不是一樣?
但是,張一凡在這個來信中卻沒有這麼做,反而做了個相反的建議,並且還振振有詞。
朱標有和張一凡當面聊過,相對朱元璋來說,確實更為了解張一凡的意圖,便給朱元璋解釋道:“父皇,一凡是這麼想的。他覺得食鹽這方面,其實沒有太多的改進,粗鹽和精鹽兩種,已經到頭了。或許將來可能還有其他更好的改進,但是至少短期內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水泥就不一樣了!”
“他說目前的水泥只是最初級的水泥而已,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改進水泥,比如是否有更堅固的水泥,是否能更快凝固的水泥,將來修路鋪橋造房子等等,將會有更多的情況可能需要專門的水泥種類。因此,如果這個時候,水泥和食鹽這樣吃大鍋飯的話,就沒人願意去改進這個水泥,水泥就會一直這樣。”
“如果說,由各地的水泥作坊進行競爭,誰的水泥更好,賺得會更多,那水泥作坊就會有動力主動去改進水泥。反正對朝廷來說,都是官辦的作坊,回頭上交利潤都是一樣的。”
朱元璋聽到這裡,便問道:“所以說,他設立了什麼研究部,其實就是用來改進水泥的,對不對?”
“是的,父皇!”朱標聽了,立刻便點頭確認道。
雖然改組作坊成為廠,並且細分各部門的事情,是在他離開香山縣之後的事情,可都過去了幾個月,香山縣那邊的情況已經有傳過來了。因此,他們都知道。
此時,朱標還補充說道:“這也和一凡提出的那個專利概念有關,能激勵有關人等不斷改進!”
朱元璋聽了,並沒有馬上說話,而是想了一會才說道:“香山縣特事特辦,倒是隨便他折騰,不過如今他都想折騰香山縣外面了,三年之期未到,先不用改變,不要和一凡回覆什麼。”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之後又指示道:“回頭你去一趟中書省,讓那邊派遣水泥工匠的時候,先按照行省輪流來,然後再到水泥要求多的府,一個個來。至於廣東那邊,先不安排。”
朱標一聽,便笑了。雖然父皇說先不改變什麼,但是很明顯,他這是接受了妹夫的建議,先行為妹夫的建議做鋪墊了。等三年之期一到,再宣佈妹夫的主意,便能順理成章,讓各地開始競爭。
這麼想著,他很是高興,便對朱元璋說道:“有父皇的支援,一凡在香山縣大展手腳,如今我去看就已經了不得了,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真得讓兒臣非常期待!”
說到這裡,他又感慨道:“香山縣明年的收入能達到兩百萬貫,並且一凡說還會只多不少。這其中,大部分錢都是來自他那些官辦作坊,田賦與之相比,都只佔了小頭而已!這做買賣,還真是賺錢啊!”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1578年,也就是大明開國兩百年之後的一年商稅收入才十五萬兩白銀而已。更不用說,在大明開國之初,商稅其實壓根沒幾個錢。
巨大的差距對比,是個人都能震驚。因為,這只是一縣之地而已!
這也和朱元璋的小農思想有關,當他徵稅達到他認為滿意的時候,就下旨定額,就是說以後也收這麼多錢,永不加賦稅,坑了他子孫後代。
當然了,朱元璋自己認為,這麼做是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是好事來的,卻沒有多想其他!
不過這個位面,朱元璋已經被張一凡所影響,特別是幾次對大明寶鈔的論述,都讓他有了發展的眼光。同時,他也明確看到,香山縣就是因為縣衙有錢,所以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質的飛躍。
好不好,一看便知!
因此,朱元璋在聽到兒子的感慨之後,忽然想到了什麼,便對朱標說道:“一凡在香山縣那邊也就一年多點時間了,三年之後,你覺得,誰能接替香山縣縣令一職?”
對於三年之後,香山縣到底該怎麼處理,也是時候要考慮了。
聽到這話,朱標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父皇,三年之後,香山縣還是要歸廣州府管轄,亦或是維持如今這樣,由朝廷直接管轄?”
聽到這話,朱元璋有些猶豫,想了下,最終還是搖搖頭道:“暫時還沒想好!”
朱標聽了,便建議道:“那要不問問一凡自己有什麼想法?”
“這個可以。”朱元璋聽了,點點頭說道,“不過有些事情也要早做準備,接替香山縣縣令的人選,必須要好好考慮!”
或許是再次聽他說起這個,朱標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人名,便對朱元璋說道:“父皇,這次那個方孝儒跟了兒臣一起過去,兒臣見他似乎收穫良多,對香山縣的一切,也都是佩服。如果別無人選的話,或許他可以?”
事實上,朱元璋之所以會讓方孝儒跟去,其實原本就有這個打算的。
這個方孝儒,還有那個梅殷,都是他看好的人才。只不過就現階段來說,梅殷還太嫩,不知道變通,還需要時間成長。相對而言,方孝儒更合適一點。
此時,他聽自己兒子也提名了方孝儒,便點點頭說道:“如此,那年後合適的時間就派他去香山縣,不給具體安排,只是讓他聽從一凡安排,想必一凡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