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夜章邯就出發了。

趁著夜色,章邯也沒有停下,而是選擇繼續趕路。

深夜時分,章邯便到了始皇帝東巡駐紮之地。

嬴政帶著大隊人馬東巡這速度自然是不快的,章邯快馬加鞭很快就追上了.....

章邯趕到的時候嬴政尚未入寢。

他正在看從咸陽傳來的訊息......

扶蘇在房中與一眾大臣議事悉數都被記載了下來傳到了嬴政的手上......

“哈哈哈哈哈!”

“好好好!”

“不愧是我兒啊!”

“內聖外王,不錯不錯。”

嬴政開懷大笑。

東巡之後,嬴政感覺人生都忽然明亮了起來。

原本扛著整個大秦負重前行,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可現在,忽然感覺自己後繼有人,而且扶蘇的能力居然已經達到了可以直接替自己分擔的地步!

瞬間這壓力就輕了!

看著竹簡上記載的內聖外王之道,嬴政也是很有感觸。

他有他的道路,但卻並不偏執。

之前由於扶蘇的原因對於儒家嬴政可謂是恨之入骨,可當發現這一切都只是表象,都是扶蘇隱藏自己的計策之後,嬴政對於儒家的排斥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而扶蘇所言,句句在理,嬴政也被說服了。

他是傳聞中的暴君,但並非是剛愎自用之輩,嬴政是聽得進勸的,只是得看你勸的有沒有道理,能不能改變他的判斷!

而顯然,這會兒的嬴政就被說服了。

要說對大秦的瞭解,普天之下嬴政怕是那個最瞭解大秦目前國情的人了,正因如此,嬴政才明白自己兒子提出的這些方向意味著什麼!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事實就是,自己的治國方略已經失敗了,大秦內憂外患無數,雖然還能壓制,但就如同當年大禹治水一般,堵不如疏,不能疏通的話壓得越久,崩的越快!

可沒有辦法,在此之前哪怕是嬴政也想不到什麼更好的法子。

而現在.......不同了!一切都不同了!

當然,這一切的根本還在於那曲轅犁和水車兩件東西。

國中要是糧食不足,那一切的國策都是空談。

縱觀華夏五千年,基本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毀於經濟崩潰。

國家建立初期,將土地等資源分配到每一個人的手上,或多或少相對公平。

而後,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自上而下,垂直管理,如此可以將朝廷的命令國策傳達到地方並且進行實施。

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制度是需要人去維持的,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是會被腐化的。制度中的掌權者開始腐化,於是上面的命令與下面不通,中間出現無數狐假虎威的**利益集團。

朝廷一個好的政策下發,到地方反而可能加重百姓的負擔,這就是制度腐化之後的表現。

到最後,百姓沒錢了,朝廷沒錢了,錢都到了中間這層權貴集團手中。

歷朝歷代,莫不如是,明朝更是其中典範。

再之後,百姓吃不飽飯就開始造反,最後推翻王朝,重新分配生產資料。

簡單概括的話就是,百姓為了吃飽飯,扛著腦袋造反,然後成為掌權者,又讓新的百姓吃不飽飯,新的百姓再次扛著腦袋造反。

而這其中,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關鍵是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