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由奢入儉難(第1/3頁)
章節報錯
姜心柔說:“聽上去是挺好的,就是不知道實際用起來怎麼樣。橫豎咱家隔壁還有半間地基空著,要不就建那兒吧。回頭把相鄰那間屋改做灶間,順便砌個炕,到冬天實在凍得受不了了,都躲那間屋去。”
“媽,我問過農科院教授,他說沼氣池發酵,最好的季節就是春夏天,入冬以後溫度低了,發酵慢,出來的沼氣也少,燒炕效果不一定好。”
“那也比冷冰冰強啊。只要比其他房間暖和不就成了?咱又不要它燒到二三十度。再還有,就算不住人,炕上攤張篾席子,烘烘菜乾、菌菇也好啊。你們看野菜、山貨最豐盛的時候,正好逢雨季,曬不幹爛掉多可惜。”
“這倒是。”向剛的思路豁然開朗,笑著誇丈母孃,“還是媽想得周到。”
姜心柔笑得眉眼都彎了:“也是你有心。擱我呀,聽到倆教授講什麼沼氣池,哪會聯想到生活當中。”
“得了,你們娘倆別一個勁誇來誇去的了,飯菜涼了,趕緊吃吧。吃完我陪小向去碼頭。”
老爺子擔心總軍區那邊來的人欺負孫女婿,非要陪著他一道去。
向剛勸他也不聽,只好由他。
有老爺子陪同,其他人倒是一點不擔心了,收拾了碗筷,各自忙起手頭的活。
三胞胎提上竹籃、陶罐,說和小夥伴們約好了,去河埠頭摸螺螄。
“河埠頭咱家後院就有啊,何必跑外頭去。沒大人看著,掉下去多危險呀!”
姜心柔不放心,摘掉圍裙追了出去。
盈芳把採來的茶葉攤平在竹蔑上,挑出發蔫或是碎屑,個別芽頭裡還躲著小蟲子,這些都得清理乾淨。然後準備炒茶。
鄉下人家炒茶可做不到茶廠那麼複雜,但也是找了人請教並琢磨過的。
山上的老教授以前在大學教書時,一個辦公室的同事老家就是茶鄉的,那裡的男女老少個個都會炒茶。老教授曾聽他講起過一二。
蕭二伯孃也知道一些炒茶手藝,來寧和過年時,講了不少跟茶有關的趣事。
還有縣裡的老大爺。別看他最輝煌的時候不過是個富農,但有錢又喜歡喝茶,那不就講究了?早年不僅帶著人親自去茶葉盛產地淘好茶,還在現場炒過茶。
結合這一則則聽來的炒茶工序,再經過實踐的考驗,第一年炒出來的茶,就獲得家人們的稱讚。
今年是第三次炒了,老話說“熟能生巧”,盈芳還真炒出竅門來了。
洗乾淨大鍋,燒熱後,把新鮮茶葉倒進去。
採到的芽頭不多,一鍋就可以了。量多就得分鍋炒。要不然茶葉容易堆成堆,就像文火燉東西,熟得慢又容易炒過頭。
同時得控制好火候。剛開始火可以大些,茶葉下鍋翻炒幾把後就要抽掉幾根炭火,要不然容易焦。
怕閨女燙傷,一開始,她娘還給她準備了一副勞工手套。不過盈芳嫌戴著手套炒不夠靈活,茶葉也容易粘在手套上,這麼細嫩的芽頭,盈芳可不想浪費丁點。
索性摘了手套。只是這麼一來,速度就更要快了,手起茶落,不停翻炒。
約莫十來分鐘後,就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了,這樣能使葉片更好地捲縮。
一鍋茶炒下來,前後快兩個鐘頭。
出鍋時,米篩鋪上乾淨的報紙,將熱乎乎的茶葉攤在上面,涼了再和報紙一起轉移到密封性好點的搪瓷盅裡,報紙吸潮,這麼貯存,茶葉不容易返潮。
新炒好的茶葉是不能馬上喝的,起碼得放上半個月。因為太新鮮的茶葉易傷腸胃。
可即便還不能喝,盈芳捧著忙出一身汗的成果,左看右看、笑意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