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燕京三李(第3/3頁)
章節報錯
於華的鼓勵給了曲小偉一些信心,他看向於華,如同知己。
“還是你最瞭解我。”
林為民忍不住說道:“你就別跟著添亂了行不行?”
“這怎麼能是添亂呢?現在大家都下海做生意,小偉想下海,也無可厚非啊!”
曲小偉說道:“就是啊,別人能做我不能做?”
林為民無奈的搖了搖頭,不是曲小偉不能做生意,而是這貨真是沒表現出一點能做生意的能力。
買菜都不問菜價的選手,讓他做生意,不是擎等著虧錢嘛!
“隨便你。”
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大家見曲小偉如此執拗,都感到無奈,這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啊!
曲小偉和於華聊生意經聊的火熱,眾人也不再理會二人。
李光復和林為民湊在一起,聊到了人藝。
李光復原本是人藝的演員,前幾年跑出來做生意,現如今也算是事業有成。
跟他比起來,人藝現在的發展就一言難盡了。
七十年代中後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應該說是中國當代話劇的巔峰期,在這短短不到十年時間裡,國內的話劇劇團百花齊放,經典作品層出不窮,觀劇人數與日俱增,很多廣受好評的話劇演出之時經常是一票難求,觀眾們寧願花高價,也要看一場話劇,整個話劇市場一片火熱。
但時間到了85年以後,國內的話劇市場卻驟然發生了轉變。
觀眾數量在這一年突然出現了衰退,並且這一衰退就是六年時間,這幾年時間裡,國內的話劇觀眾數量不斷減少。
很多劇團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了經營艱難的情況,但好在這個時候的話劇團體都是國家養著的,好歹還能維持。
可單位能維持,員工受不了啊!
原本演出市場火熱的時候,演員們每個月有工資,演出有補貼。
現在市場冷了下來,沒有演出了,演出補貼沒了,很多劇團連工資都發不下來,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時間。
人藝是國家級劇團,條件自然是比很多地方話劇團要好一些,但情況同樣不樂觀。
“外面那些劇團演出補貼沒了,工資發的也不及時,好多人都開始另謀出路。人藝倒是好一些,不過現在外面拍電影、電視劇賺錢比演話劇賺的多多了,不少人都跑去演電影、電視劇了。”李光復感慨著說道。
“這幾年老百姓的重心都轉移到了經濟建設和物質生活上,不像前些年那樣重視精神生活了。”林為民說道。
“您說的對。我就是覺得有點可惜我們人藝出了那麼多大師、出了那麼多經典,發展了幾十年,到最後反倒是沒人看了。”
“也不能說沒人看。只能說是前些年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太過旺盛,讓這方面的需求膨脹的有些畸形,現在屬於冷卻階段,等什麼時候大家的腳步能慢下來,話劇市場自然而然會回暖,只是肯定達不到前些年的水平了。”
“您看問題總是這麼高屋建瓴。”李光復恭維道。
“我說你現在好歹也是‘京城三李’了,別總拍我馬屁了。”
後世九十年代,燕京有“四李”的說法,分別是賣服裝的李誠儒、傍富婆的李春平、賣掛曆的李途純和賣章光生髮劑的李曉華。
現在這個時候,傍富婆的李春平、賣掛曆的李途純還,一個沒回國,還一個沒發家,但燕京城多了個幹房產中介、職業中介和裝修的李光復。
因此後世的“燕京四李”變成現如今的“燕京三李”。
“甭管是幾李,您也是我的林老師。”
李光復笑著舉起酒杯,和林為民碰了一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