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終點會在哪裡(第1/2頁)
章節報錯
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形容的是夕陽西墜,倦鳥歸巢,歡聚枝頭,水含清光,樹現秀色的美景,水木大學的“水木”二字便取自於此。
林為民的《上帝保佑米國》上市發售三天,一如既往的受歡迎,又因為出版之前傳出的種種傳言,讓很多讀者對於這部小說更加期待。
眼下,第一撥買到書的讀者已經以最快的速度粗讀了一遍內容,在水木大學的讀書小組裡,正就著這部小說的內容進行著一場激烈的討論。
“小說當中刻意抹黑的痕跡太重了,林為民對米國向來懷抱惡意,這次的小說更是過分,這裡面的內容全都是他的臆測、杜撰,完全沒有事實依據。”
“我覺得你說的不對。小說並不是史料,有一定藝術加工成分是沒問題的。就以小說當中提到的戰爭為例,這段人物對話就非常準確。
‘在這個歷史短暫到還無法凝聚出一部歷史書的國家,war是它最強大的發展原動力。除南北內戰這唯一的一次內戰之外,14次對外戰爭撐起了米利堅合眾國的脊樑。沒有戰爭,你以為我們米國是如何鬥垮蘇聯這個龐然怪物的,成為世界霸主的?’
‘不,您錯了。我們米國的勝利,絕不僅在於戰爭。實際上,自二戰結束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並未贏得任何一場與勢均力敵的對手的較量的勝利。朝鮮戰爭如此,越南戰爭如此,哪怕是阿富汗戰爭,我們摧枯拉朽的摧毀了他們的政府和武裝,但二十年之後,我們還是不得不狼狽的撤出了那片土地。
統領閣下,您要明白,米利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所信仰的普世價值和文化。皿煮與自由這才是我們在全世界無往不利的堅船與利炮。與東方大國開戰不是一個可選項,誠然我們的武器可以摧毀他們無數次,但他們可以摧毀我們一次,這就夠了。’
這段對話是米國大統領和幕僚對話討論與我們中國開戰的可能性,文中大統領提到了米國的對外戰爭,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統計過,書中說的沒錯。米國就是一個可怕的戰爭機器,在他短暫的建國曆史當中,前前後後發動了十餘次對外戰爭,其中間隔時間最長的也不過三十年而已。二戰結束之後,米國竊取了二戰勝利的果實,更是不可一世,接連在朝鮮、越南發動了兩場大規模戰爭,你們都忘了嗎?
這樣一個極具野心、不斷對外擴張的國家,雖然口口聲聲宣傳皿煮與自由,可他們的行徑卻與言語背道而馳。”
“伱這是在模糊焦點。我剛才說的是書中的虛構內容,並不是它裡面所提的真實記錄。要是按照你這個理論,漢武帝在位54年,40年發動對外戰爭,他豈不是也成了劊子手?”
“我看你才是在模糊焦點,漢武帝發動對外戰爭是無奈之舉。我們中國地處中原,周圍夷狄侵略不斷,害我百姓、佔我領土,漢朝發動對外戰爭更多的是為了確保自身利益和戰略縱深。
北米大陸懸居海外、物產豐饒,除了開國的幾次對外戰爭之外,此後的眾多戰爭當中有幾次是能夠威脅到米國本土的?”
“怎麼沒有?泥轟不是轟炸了米國的珍珠港?”
“那是它咎由自取,你不會不知道在一戰、二戰中,米國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吧?你不會忘了他們的參戰時間了吧?”
……
讀書小組的討論越來越激烈,雙方各執一詞,爭執的面紅耳赤,最後有同學不得不出來做和事佬,才將已經辯論出火氣的雙方都勸了下去,但雙方依舊互相看不順眼。
好好的一場讀書討論會,最後不歡而散。
七八十年代以來,國內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正面宣傳已經深入人心,不光是大學生們,連很多老百姓也堅信,西方國家就是皿煮、自由的象徵,文化昌盛、經濟發達、人民幸福,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差距可能一百年都無法追趕得上。
但《上帝保佑米國》的出現,打破了國人對於米國這個西方代表性國家的固有印象,而且這種打破是全方位的。
就像廟裡佛像的金身,信眾們每天都在拜,以為這佛身黃金鑄的,靈驗無比。
可突然有個小孩往佛像金身上潑了一盆水,金身融化,那不過是一座泥塑雕像,外表刷了一層金粉而已。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有人發現自己被騙,會因此憤怒,也有人認為這是別人故意抹黑、構陷他們心中的自由燈塔,痛惡“潑水”的那人。
《上帝保佑米國》的出版,徹底讓林為民站在了國內“親米派”的對立面。
以前林為民寫《燃燒》的時候,好歹還用的是華人主角,批判的集中點也多在資本主義本身。
現在的《上帝保佑米國》,他算是徹底不裝了,完完全全的展現出對米國這個自由國度的最大惡意。
為了抹黑和攻擊米國,林為民在小說之中無所不用其極,簡直毫無底線,丟棄了一個作家應有的操守和尊嚴。
在國內各大高校的校園裡和文化界,隨處可見這樣的論調,很多對於米國抱有強烈好感的人都對林為民這次的新小說深惡痛絕。
同樣的,在這些地方,支援《上帝保佑米國》的人也很多。
但這就跟網際網路一樣喜歡的人往往不會刻意去宣揚他有多麼喜歡某樣東西或某個人,但厭惡的一定會大肆詆譭。
《上帝保佑米國》出版不到十天,在國內所引發的討論聲比林為民以往任何一部作品似乎都要來的強烈,口碑評價也因此完全變成了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