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廣播連續劇(第1/3頁)
章節報錯
買下海晏的劇本,找劉燕明、燕京電視藝術中心和任豪等人合作,是林為民深思熟慮的結果。
國文社要想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只依靠老本行是遠遠不夠的,天花板太低。
在布老虎叢書籌劃之初,他就已經定好了全版權運營的策略,並且在簽訂合同之時就已經跟作家們溝透過。
如今這個時候,人們對於版權的瞭解非常匱乏,作家們也一樣,頂多是在意一下出版權和著作權,所以壓根也不在乎。
林為民的想法是最好能夠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控制幾個內容製作公司,與國文社形成上下游的互補關係,然後再橫向發展,不斷的編織網路,形成一個龐大的傳媒體系。
必須要打通內容這塊領域的全產業鏈,形成擁有自己特色和渠道內容的分發優勢,才能在未來的經濟發展大潮中穩立於潮頭之上。
布老虎叢書現在是國文社的金字招牌,林為民不想一上手就朝這些寶貝疙瘩下手,而且現在版權運營的手段確實比較單一,基本就是電視劇、電影。
電影這個行業風險太大,國文社的版權運營剛剛起步,絕不能輕易涉足。
所以,電視劇就成了目前最好的突破口之一。
林為民給程早春講完他這兩天的工作成果和思路,程早春欣慰的點了點頭,至少不是胡幹。
而且才這麼幾天時間就把第一部電視劇的投資和主創敲定,效率也很高。
“不過,第一部作品我們就自己投資了二十萬,這個風險是不是大了一點?再說我給你的資金也不夠投幾回的啊?”程早春問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林為民無奈道:“第一次合作,空口白牙的你能拿個劇本,不出錢就佔兩成分紅?你那劇本是鑲鑽的?”
“伱給寫一個嘛!”程早春厚顏無恥道。
林為民怒目而視。
他要是給寫個劇本,別說是兩成,就是五成也能拿到。
問題是這麼幹有什麼意義?
現在要的是國文社能夠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東西來,林為民這個總編總不可能給國文社寫一輩子劇本。
再說了,讓他寫個電視劇劇本,那不是大材小用嗎?
老程同志顯然也知道自己的要求過分之極,說完之後心虛不已。
“那接下來你準備怎麼幹?”他岔開話題道。
“我打算試水一下廣播劇。”
“廣播劇?”
廣播劇的概念誕生的很早,在二十年代時就有了。
進入中國後,初期概念更接近於“在電臺播放的舞臺劇”,劇情凝練集中、場景單一、發揮音響作用,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建國之後廣播劇在藝術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主要是內容上的變化,湧現了很多歌頌新生活、新時代的作品。
76年之後,廣播劇逐漸發展出“連續”的特質,一方面是因為聽眾們的收聽習慣,“連續”可以容納更多的內容。另一方面,大眾傳播形式的戲劇也很適宜連續的形式,廣播這種傳播形式在這方面這比劇場、影院更有優勢。
中國的聽眾也逐漸養成了廣播中聽長篇故事的習慣,廣播連續劇也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競爭力。
林為民點點頭,說道:“廣播連續劇很適合長篇的傳播,這些年播講早已經促生了一批忠實聽眾。我想跟電臺合作,推出一批製作精良的廣播連續劇,先在電臺播放,然後嘗試銷售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