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中國式大片(第1/3頁)
章節報錯
1993年,在田從明的強力推動之下,國內開啟電影改革之路,先是給各地製片廠、發行公司鬆綁,將中影獨享的電影發行權力下放。
緊接著在94年,廣電部又授意中影提出引進10部所謂的“大片”,刺激國內電影市場。
憑心而論,外國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程度是高,但好萊塢一樣有爛片,這一年多時間以來國產電影面對進口大片所表現出的一觸即潰,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它們。
國內所引進的這10部大片,可都是在全世界成千上萬部電影當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哪怕就是把範圍縮小到好萊塢去,人家一年還拍不出10部好電影嗎?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是因為外國的和尚各個都會念經,而是因為來的那個和尚會念經啊!
但慘烈的現實和慘淡的市場已經擊潰了國內很多電影人的心理防線,他們甚至已經無法用理智去理解這種倖存者偏差,對外國電影乃至好萊塢大片畏之如虎,談之色變。
這其中又有很多人被打擊出了陰影,甚至對商業電影都產生了一種偏執的仇寇一般的敵視,唾棄不已。
作為制定政策和推動改革的領頭人,廣電部可並非只知道高高在上的發號司令,電影從業者們能想到的事情,他們早就想到了。
進口大片可以起到刺激市場的作用,但也有可能引起恐慌。
無論是投資能力、市場把握還是企業的內部管理,國內的製片廠都沒辦法與國外高度商業化的製片公司們競爭,他們又怎麼會把希望完全聚焦於製片廠自主改革和創新上呢?
早在去年三月,全國電影局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針對國產片的市場前景和發展展開了討論。
在會上,廣電部明確提出了精品戰略的要求,要具體量化為“九五五〇工程”,也就是在“九五”期間,每年拍出10部,五年總計拍出50部精品影片來。
而這精品影片的具體標準是什麼樣的呢?
其實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要能扛住進口大片的壓力,並不是說一定要在票房上正面擊敗進口大片,但至少應該能夠有來有回,守住國產電影的臉面。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九五五〇工程並沒有成為中國電影精品化的拐點,電影局針對各個製片廠的壓力也沒有轉化為精品化的動力,反而成為了創作理念上的誤解。
去年三月長沙會議結束後,各地製片廠迅速調整創作題材,一時大批描寫時代英模的人物傳記片匆匆上馬,成為大家追逐的熱門題材。
因為製片成本低,不少影片在兩三個月後就逐漸問世。
但這卻變成了中國電影史上一輪新的災難,所有在這段時間上映的國產影片,無一取得高票房,更別提什麼高口碑。
票房、口碑雙輸,丟人又現眼。
劉建忠這個電影局局長現在正在懷疑人生,所以他才會在前段時間聽到林為民改編的《美麗人生》在戛納連斬數獎之後,那麼積極的引入這部電影。
雖然是外資、雖然是外國製作的,但畢竟是國內作家作品改編的,引進這部電影總好過引進其他的純進口大片吧?
就在這幾天,由燕影廠和山影廠聯合出品的《孔繁森》已經登陸全國各大院線。
這部影片算是在去年長沙會議影響之下所誕生的最後一部人物傳記片,前面的眾多影片全部折戟沉沙,《孔繁森》這部電影如果再撲街,不僅是電影局的臉面過不去,對於國內的電影行業恐怕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所以在《孔繁森》上映之後,就有了單位包場和團體票的出現,《孔繁森》的票房走勢總算是讓大家鬆了一口氣。
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兩家制片廠在出品這部影片時,預計國內有6000萬D員,現在觀影的平均票價是2元一張,再怎麼著這部電影也能拿到1.2億元的票房成績。
然而現實是儘管有國內眾多單位包場看電影,可電影票房依舊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最後僅以3600萬票房收官。
當然了,這個時候《孔繁森》剛剛上映沒幾天,最終票房還沒出來。
但田從明和電影局的劉建忠透過蒐集各地院線反饋的資訊,已經對票房走勢有了大致的判斷,心中悲觀。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還是對於各地製片廠的觀念和執行力太過高估了,指望他們將‘九五五〇工程’這個精品化概念做實、做大,是不現實的。
這種情況很多時候已經不是個體的問題了,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
田從明說到這裡,臉色沉靜,透著一股挫敗感,他抬頭望向林為民。
“你們國文社那個電影公司,去年搞的《甲方乙方》很不錯。前些年,陳佩斯的那些喜劇電影其實也不錯,喜劇電影天生就帶有商業色彩,在市場上是有一定競爭力的。”
他見林為民不說話,又接著說道:“你們今年備案的那部《不見不散》我也看了梗概,走的跟《甲方乙方》是一個路子,這個想法是對的。但你們不能把所有精力都完全放在型別化影片上,要想做大做強,光靠型別化影片是沒辦法與進口大片爭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