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為民開了座博物館。

在京華博物館開館之後,這個訊息迅速傳遍了中國文化界。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因為寫作富起來的作家有不少,尤其是布老虎叢書出現之後,更是有眾多作家因為作品入選這套叢書,而收穫成百上千萬的稿費。

作家們賺到了錢,有賺了錢買房的,有賺了錢買車的,也有賺了錢享受生活的,但賺了錢開博物館,這還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

前些天,毓秀這個小姑娘憑藉著一部《花季雨季》賺了近千萬人民幣的新聞,經過全國多家媒體的傳播已經廣為人知。

在1996年,全國的人均工資也不過三四百塊錢左右,靠著一部賺了近千萬人民幣,彷彿天方夜譚。

這就是無數的文學青年夢想,而且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毓秀的成功案例,也再次讓布老虎叢書編輯組最近的來稿量再次迎來了一個高峰。

寫書造富!

國文社帶動了中國文壇的一大奇觀。

但毓秀賺的那些錢,跟林為民這個成名日久、享譽國際的大作家比起來,就又不值一提了。

國內文學界,乃至眾多老百姓,沒人不知道林為民有錢。

十幾年前人家的作品就行銷海外,改編眾多,賺的都是米刀,稿費甩國內這些作家十條街。

但他有錢到能開一家博物館,還是讓很多人感到一種震撼。

尤其是當很多人實地來到京華博物館實地參觀之後,這種感受更加直觀、更加強烈。

林為民搞收藏是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的,這麼多年下來,收藏的花費佔據了他相當大一部分稿費收入。

這倒不是說林為民的錢都花在了搞收藏上。

而是相比他龐大的資產,刨除收藏在外,其他的消費和投資著實談不上多。

就比如他收房子八十年代燕京的四合院便宜的才幾千塊錢,貴的也不過兩三萬,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沒破百萬,他一年使勁花,能花幾個錢呢?

再說了,他現在收房子的速度還比不上手裡房子拆遷的速度快。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啊!

也就是收藏,這個只出不進的愛好,才能讓林為民日趨龐大的資產瘦一點身。

當然了,這種瘦身也只是暫時的。

他從八十年代開始收藏的那些藏品,到如今價格早已漲了10倍還不止,如果只算紙面財富的話,中國首富來了也只配給林老師提鞋。

但沒關係,這些東西,林老師只要不變現,他就沒什麼錢。

嗯,忽略外匯戶頭上的數字他賬上確實沒多少錢。

因為實行的是預約制,而且每天接待的遊客數量都是固定的,所以京華博物館從開館就不算忙,井然有序。

但短短一週時間,博物館的預約期限已經排到了今年的7月份,而且每天的預約量仍在不斷增加。

當年馬嘟嘟開玩笑說要接待暴發戶遊客,那當然只是想想而已,博物館又不是會所,怎麼可能對於遊客的身份進行限制。

而且京華博物館的票價也不算高,僅僅與故宮持平。

要知道故宮可是有國家補貼的,但京華博物館卻是個實實在在的私人博物館。

開館之前,馬嘟嘟曾經跟林為民討論,票價是不是可以定的高一點,這樣至少可以保點本。

林為民只問了他一句話:“我們一天就接待那麼幾百人,你告訴我,要定多高的票價才能保本?”

馬嘟嘟聽到這話陷入了沉默。

確實,不提買府邸、修繕的費用,不提購置這些藏品的費用,京華博物館如今光是工作人員就有80人,再加上博物館的運轉費用,文物每年的維持、保養,一年的固定成本至少在300萬元以上。

博物館每天能放進去參觀的人就那麼多,票價也是固定的,刨除掉閉館的日子,一年的門票收入撐死120萬元,合算一下,等於林老師每天睜開眼睛就要賠掉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