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才過,燕京的天氣便涼爽了起來,早起的時候這種感覺更明顯。

這天早上林為民上班前去旱冰場瞧了瞧,壁畫工程已經完成了大半,估計國慶之前肯定完事了。

為了這點裝飾性的壁畫,林為民又花出去兩萬塊錢,不過現在效果出來了,他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

到底是央美的水平,這兩萬塊錢花的,值了!

去旱冰場溜達了一趟,林為民又順路來到京華博物館旁的工地看了看。

從去年拆遷徵地,到今年年初老百姓搬家,再到四月份拆遷,今年五月份的時候,這塊地塊終於動工了。

專案分成了兩個部分,靠著京華博物館這一側的是一棟三層建築,佔地1.3萬平,建築面積4萬平,是未來京華博物館的展館。

地塊的另一邊則是圖書館,這是一棟6層建築,佔地1.1萬平,建築面積6.6萬平,這個規模很多人沒有概念。

前幾天,燕京有棟大樓大廈剛剛建成開放,那是海淀圖書城的二期工程——昊海樓,昊海樓內進駐了國文社、燕京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燕京大學出版社等四十餘家出版社及書店進駐,建築面積不過1.8萬平方米。

算上圖書城的一期工程,海淀圖書城的總面積也就5萬平方米,卻已經是燕京目前最大的圖書文化大廈。

林為民要建的這間圖書館,放在燕京這地界,也就比國家圖書館小一點。

兩棟建築之間規劃了一塊綠地,工程的總體佔地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建設面積超過10萬平,總投資超過2.6億元。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如果算上未來要在裡面擴充的裝置和圖書,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再增加一倍,如果算上博物館展館的館藏的話可能要翻幾十倍。

這麼一看的話,2.6億元也就不算多了。

不過林為民還是在內心檢討了起來,本來就想搞個圖書館,沒想到越搞越大,錢他倒是不在乎,關鍵是有點招風,不符合他一貫低調的作風。

大早上在外面逛了一圈,林為民驅車來到國文社。

進了院,碰見司機小翁在擦車,小周也在幫忙兩人見林為民來了,便張羅著把他的車也擦一擦。

“用不著,也不髒。”林為民婉拒了兩人的好意。

他看著社裡那臺被擦的鋥亮的桑塔納,心中一動,問小翁:“小翁,你看我這車是不是該換了?”

小翁看了看氣派的賓士,笑道:“領導,您可真會開玩笑,您這可是大奔,才開了幾年啊,要換也是換社裡這臺車!”

林為民點了點頭,這才是勞動人民的樸素價值觀。

韓壯壯那廝,在影視圈的大染缸裡浸染的時間長了,價值觀都扭曲了,回頭得好好改造改造。

來到辦公室,泡了杯茶,翻開報紙先瞧瞧。

《國文社開展網際網路創作大賽,拓展文學創作新邊界》。

嗯,不錯,一大早就在《光明日報》上看到了一篇關於國文社網際網路創作大賽的文章,而且還是放在第3版“要聞”上面不僅證明國文社這次活動的宣傳力度,也說明了《光明日報》對於這個活動的重視。

文學創作在我D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國文社別出心裁的透過網際網路這種形式開拓文學創作的邊際,看起來確實是值得一書的事情。

整篇文章寫的中規中矩,沒什麼讓人驚喜的地方,通訊稿嘛,也正常。

看過了報紙,林為民又開啟電腦,網速依舊慢的感人,等了好一會兒才登陸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