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社對此,責無旁貸。

在國文社緊鑼密鼓的籌劃著《金陵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的國內出版時,這本書已經在米國上市。

章純如在米國並沒有什麼名氣,在《金》之前,她曾在米國出版過《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受到了一些好評,但也僅限於小範圍內。

但《金》出版後的情況卻與當初章純如第一本書《中》的遭遇迥然不同,受惠於作品出版前的宣傳攻勢,這本書登陸米國各大書店之後,被擺到了書架最顯眼的位置上。

不少進書店選購圖書的讀者一眼就可以看到它,有讀者拿起書翻開來,發現了有林為民作的序,這引起了這些讀者們的興趣。

“1937年12月13日,GMD統治下的中華民國首都金陵陷入泥轟侵略者之手。對泥轟而言,這是兩國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轉折點,是泥轟軍隊在長江流域與蔣軍隊奮戰半年取得的最輝煌勝利。對中國軍隊而言,他們英勇保衛滬上的戰鬥最終失敗,最精銳的部隊也傷亡慘重,而金陵陷落則是一種痛苦甚至致命的挫敗……”

林為民的序言並沒有一上來就大聲疾呼的痛斥、譴責泥轟侵略者的暴虐行徑,而是平鋪直敘的講述著1937年的發生在中國的戰爭事態,跟隨著他序言的講述讀者逐漸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直到序言後半段,林為民才丟擲了這場戰爭對於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的災難,他所羅列的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讓讀者忍不住心驚肉跳。

本土從未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米國人是很難理解衛國戰爭的慘烈程度的,他們也無法理解泥轟人骨子裡的變態與暴虐,僅僅是一篇序言便讓無數讀者為之震撼。

有了序言帶來的深切感受,也讓這些讀者有了閱讀《金》這本書的動力。

上市第二週,《金》便順利登上了《紐約時報》非類暢銷書排行榜,受到了米國讀者的廣泛歡迎。

作為一個米籍華裔女作家,在《金》之前,章純如在米國出版界並無多大的名氣,但《金》的出版在短時間內便讓米國出版界的目光聚集到了章純如的身上。

與此同時,一篇標題名為《人類不應該忘卻》文章悄然刊登在了《紐約時報》。

“……一般來說,米國主流社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被德國納粹迫害的歷史非常熟悉,卻對二戰中泥轟對中國及鄰國的侵略歷史所知有限。這要歸根於米國等西方國家對亞洲二戰歷史的漠視。

《金陵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是迄今為止唯一使用英語專題討論金陵大屠殺的書,書中不僅敘述了過去那段不為西方國家所瞭解的可悲歷史,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揭示了侵略者醜惡的人性,批評了人類的種族歧視現象,並探討了倖存者人權的問題,體現了純如維護人權及正義的熱忱。

這本書將對米國等西方國家瞭解二戰亞洲戰場中泥轟侵華歷史有極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亞洲人民沒有忘卻那段歷史,人類也不應該忘卻那段歷史,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塊傷疤。願世界再無戰爭,願世界和平!”

《紐約時報》的版面素來以風格嚴肅、保守著稱,版面上一片灰色因此也被米國讀者稱為“灰貴婦”。

《人類不應該忘卻》刊登在《紐約時報》的A版上,這裡通常刊登的都是每日要聞,以政治和社會大事件為主,《人類不應該忘卻》是一篇書評,放在這裡不太符合《紐約時報》的一貫風格。

但很多讀者在看到了文章的作者名時就變得理解了——“Lin WeiMin”。

在米國,有很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單詞,比如Kongfu、Confucianism、General Tso’s Chicken。

但在近幾年裡一個完全由漢語拼音組成的單詞頻繁的出現在米國媒體上,成為無數米國人所熟知的名字。

作為一個外國作家,林為民在米國的知名度不輸於絕大多數米國的知名作家,直追那些享譽國際的大文豪。

這些年裡,關於林為民的各種新聞報道在米國媒體上有很多,但他在米國媒體上所發表的文章卻很少,只有當初為了宣傳好友理查德·耶茨的作品時曾寫過幾篇書評。

對於絕大多數米國讀者來說,即便沒看過林為民的書,但也一定聽說過他的名字。

這樣一位享譽世界的大作家要在報上發文,自然要有配得上的待遇,文章放在A版也就不奇怪了。

《紐約時報》是米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看到林為民在上面發表文章,自然引起了眾多讀者的興趣。

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讓這位知名的大作家在報紙上撰文呢?《金陵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就這樣走進了更多米國讀者的視線。

上市第三週開始,《金》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排名再次上竄,位居前列。

不到一個月時間,這本書的銷量便突破了10萬冊,成為了1997年度米國出版界非類作品最為暢銷的作品之一。

隨著《金》的熱賣,章純如在米國的名氣也迅速擴大,出版社開始安排章純如帶著書前往米國各地籤售演講。

作為第一部用英文來專門介紹金陵大屠殺的著作,《金》在米國曆史學界和文學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本書上市半個多月之後,多份報刊雜誌上都出現了對於這本書的討論文章。

《金》發行上市一個月時間,在米國所引發的反響有逐漸走向轟動的趨勢。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