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別再來敲門》發表半個多月時間,《當代》的銷量一飛沖天,勢如破竹。

在國內文學界和讀者群體當中所引發的反響十分強烈,可以說是好評如潮。

讀者們罵歸罵,可要是不愛這部又怎麼會主動給報紙投稿責罵林為民呢?

三月份下旬,賀啟智以《當代》的名義為《明天別再來敲門》舉行作品研討會。

發表還沒滿一個月就召開作品研討會,足可見賀啟智內心的迫切。

等了一年多,好不容易又刊載了一部這麼有影響力的作品,《當代》必須在當代文壇展示一下存在感。

作品研討會這種事,林為民在當主編的時候就非常樂意搞。

每一次作品研討會,代表的都是刊物和出版社又推出了一部值得驕傲的好作品。

但他願意給別人的作品搞研討會,不代表自己也願意搞,他已經不記得上一次參加自己作品研討會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這次作品研討會的規格不低,老賀幾乎是拿出了吃奶的力氣。

林為民本來是不想參加的,可抹不過賀啟智的軟磨硬泡,只能去走了個過場。

研討會結束之後,林為民又恢復了工作節奏,不再理會外界對《明天別再來敲門》的討論。

三月初的時候,由文華影視、燕影廠、中影公司、米國膠片影業、哥倫比亞影業、香江湯臣影業聯合出品的《英雄》已經完成了緊張的拍攝。

距離七月一日還有四個月,留給《英雄》後期製作的時間並不寬裕。

拍攝結束,對於《英雄》這樣的大片來說只是一個階段性勝利,影片的後期製作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早在電影拍攝前期,米國的Tweak&ns和The Orphanage這兩家特效公司便已經介入到了電影的CG特效製作當中。

《英雄》是古裝歷史大片,雖然大部分鏡頭都是實拍的,但為了追求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還是少不了要用到CG特效。

因為是大片,所以《英雄》的後期製作水平要精益求精,章藝謀在拍攝結束之後馬不停蹄的便帶領著後期團隊前往米國,眼下只有那裡的電影工業水平才能百分之百達到出品方對於這部中國第一部商業大片的要求。

其實香江的影視製作水平也不是不行,但為了保險期間,章藝謀還是選擇了去米國。

這個決定也讓《英雄》的製作成本超支了2000萬人民幣,由此成為了國產電影歷史上第一部製作成本破億的影片。

以前在拍攝的時候,千鈞重擔壓在章藝謀肩上,他有無數次想要放棄。

可想到電影那鉅額投資,想到林老師對他的殷切期待,他最後還是撐過來了。

進入後期製作階段,章藝謀身上的壓力比以前只重不輕,並且頻頻陷入崩潰的邊緣。

拍攝的時候難度是很大,但好歹是天馬行空,無所顧忌,可到了後期的時候,就是在拍攝的基礎上繡花了。

第一次執導商業大片的章藝謀完全沒有這方面經驗,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就像一箇中學生要面對高中生的考試題目,他的每一步解題思路都是對自己既有技術儲備的一次挑戰。

身在異國他鄉,他還是專案的負責人,章藝謀就是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都找不到。

到最後他實在是承受不住了,撥通了林為民的電話,把林為民當作了傾訴物件。

章藝謀所面對的困難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必須面對的,他們不僅要冒比別人更大的風險,也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和痛苦。

也只有走過這種如同蟬蛻一般的痛苦經歷,章藝謀才有資格站在世界影壇的最頂端傲視群雄。

灌雞湯向來是林為民的拿手好戲,章藝謀現在這種情況,適當的喝點雞湯有益無害。

當然了,林為民不像別的領導那樣,除了灌雞湯、畫大餅,一點忙都幫不上。

在章藝謀給他打完電話幾天之內,負責《英雄》後期製作的工作室內便迎來了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在拍電影這件事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也許不見得比章藝謀高明多少,但在玩特效這一塊上,如果把章藝謀比作小學生的話,那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應該屬於博士生了。

畢竟這哥們16歲的時候就自己鼓搗出了一部科幻片《火光》,28歲的時候便鼓搗出了電影《大白鯊》,這部影片雖然驚悚成分佔了很大的比重,但其成功同樣離不開逼真的特效加持。

和一直走文藝片路線的章藝謀比起來,斯皮爾伯格在電影特效方面的造詣要強悍的太多了,他的到來給章藝謀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斯皮爾伯格花了兩天時間幫章藝謀捋順了他在後期製作上的一些難題後,功成身退。

還沒等章藝謀緩過神來,工作室內又來了一位大導演。

跟斯皮爾伯格一樣,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同樣也是受林為民的委託來幫章藝謀解決難題的。

斯皮爾伯格的強項是在特效上,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強項是在劇情和剪輯上。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審美眼光上也許並不比章藝謀優秀太多,但兩人混跡好萊塢幾十年,在大製作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導演技法上的優勢,是章藝謀無法望其項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