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明天別再來敲門》(第2/3頁)
章節報錯
“就是取個彩頭嘛,這東西看著貴重而已。是手下人搞來的成批的玉料加工的,沒那麼貴。”
林為民還是堅持著將東西送了出去,這就叫禮尚往來。
從萬先生家出來,林為民又去了石鐵生家。
今年家裡沒了石父,石家顯得冷清了很多,小豆包來了之後在屋子裡跑來跑去,讓家裡多了幾分生氣。
林為民一家坐著的功夫,又有幾位朋友上門來拜年。
“來你們家拜年不錯,足不出戶就能把人見全了。”林為民調侃著。
待到中午,在石鐵生家蹭了頓飯,林為民一家三口回到家中,下午就是一件事,補覺。
囫圇的過完了年假期結束冷不丁恢復工作,大家都需要一個適應期。
一週時間剛剛過去,一個重大訊息突然由各大重量級媒體曝出。
今年春晚上剛剛唱響《春天的故事》,故事裡的那位老人便不在了,突如其來的噩耗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
整個燕京都沉浸在一股壓抑的氣氛之中,二月的下旬在這樣的氣氛中一晃而過。
三月初,今年第三期《當代》如期上市。
沉寂多時的《當代》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過的並不容易,編輯部的所有人都沉浸在一股焦慮之中。
剛剛過去的1996年,可以說是《當代》創刊近二十年曆史上最難熬的一年。
這不僅僅是因為銷量的不斷下滑,銷量下滑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外部的大環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過去這段時間裡《當代》刊發的眾多作品並沒有引發什麼廣泛的關注。
一份刊物的影響力,是眾多經典文學作品堆積出來的結果。
自創刊以來,《當代》從來不缺好作品,歷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文壇的重量級作品,透過《當代》發表的不勝列舉。
《當代》也習慣了領當代文壇風氣之先,冷不丁一年多沒刊發什麼像樣的作品,編輯們焦慮也是正常的。
熬了一年時間,去年年末,林為民的新作終於創作完成,要不是來不及,賀啟智都想把這部發表在第二期上。
《當代》1997年第三期,林為民最新長篇力作《明天別再來敲門》正式發表。
在中國,林為民擁有數以千萬計的讀者群體,他的發表並沒有提前預告,但還是在發表兩天之後便在國內文壇和讀者群體當中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距離林為民的上一部《上帝保佑米國》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時間,不管是讀者還是市場,對於林為民的新作都是抱有極大期待的。
刊載著《明天別再來敲門》的《當代》第三期上市當日便迎來了讀者們的大規模搶購。
工廠、校園、機關單位、寫字樓……閱讀這部的讀者遍佈各行各業的各個角落,全民閱讀的八十年代早已過去,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夕依舊能夠看到這種盛況,對於絕大多數熱愛文學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
《明天別再來敲門》,主角是個剛滿60歲的小老頭兒,因為姓石,所以被人叫做老石頭。
但他被叫老石頭卻不僅僅因為他姓石,更因為他那生硬、古怪的臭脾氣,鄰居們叫他老石頭,背後的含義是“糞坑裡的石頭”。
老石頭脾氣古怪,整天總是嫌東嫌西,與他打交道的人通常不會有什麼愉快的心情。
他會每天以一種規律性的方式巡視家屬院和周邊,會因為任何一點不符合規則的事情而大呼小叫,乃至動起手來。
作品一開篇,便將一個討人厭的小老頭兒立在讀者眼前,生動、鮮活,但又惹人生厭。
好在大家還沒來得及討厭他,他就決定去死了,這種反差帶了幾分諷刺的黑色幽默。
一個罵罵咧咧的老頭子,他對身邊的任何人和事物都看不上眼,他憤世嫉俗、懟天懟地,彷彿這個世界欠了他什麼一樣。
他似乎還生活在過去的那個時代,與日新月異的生活格格不入,絲毫不願意接受新生事物。
可當讀者接受到他決定去死的資訊時,心中又不免對他產生幾分憐憫之情。
然後在他準備執行自己的自殺計劃時,一戶多事的鄰居闖入了他的生活,這一家子人似乎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他們不僅能次次陰差陽錯的打斷老石頭的自殺行動,更能氣的他暴跳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