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當代》發表的作品影響力確實差了些,大家都盼著能收些質量上乘的稿件,來穩住雜誌逐漸下行的頹勢。

見賀啟智光笑不說話,不光是祝昌盛好奇了,編輯部內的其他人也都露出探究的目光。

“主編,稿子都到手了,你就別藏著掖著了。”

楊新蘭說著話,湊到了賀啟智身邊。

她瞄了一眼稿子的首頁,那紙張似乎有著魔力,一下子就把她的眼神死死的吸引住了。

見到楊新蘭的表現,其他人也迫不及待的湊到了賀啟智身邊。

終於看清楚了稿子首頁上的名字,祝昌盛笑容滿面,“好好好!”

姚淑芝拍手道:“哎呦,這個不務正業的總歸是想起自己的老本行了!”

編輯室內眾人表現的喜氣洋洋,比發工資的時候還高興。

在《當代》編輯部興奮的討論著林為民的新作的時候,林為民的辦公室內迎來了一位幾位客人。

準確的說,客人只有一位,另外的兩人是於東和鄭淵傑。

“社長,這位就是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金國平廠長。”

於東介紹了一句,還沒等林為民說話,對面的金國平便發出爽朗的笑聲,熱情的握住了林為民的手。

“林社長,您好您好!久仰大名了!”

金國平有著滬上人少有的豪爽性格,一見面所展現的熱情讓林為民這個東北人都有些不適應。

“金廠長,快請坐。”

國文社拉攏來了鄭淵傑這個國內兒童文學領域的大拿,自然是要在這方面大展拳腳的。

兒童文學的載體,除了這種文學形式之外,漫畫、動畫是最好的選擇。

漫畫這方面,國文社擁有《畫王》《紅豆漫畫》這兩份人氣超高的雜誌,正在全力開發鄭淵傑眾多系列作品的潛力。

而在動畫方面,國文社則完全沒什麼經驗,只能藉助外力。

在國內,提起動畫,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個繞不開的名字。

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57年,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1950年美術片組自東北遷往滬上成為滬上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

此後幾年,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大,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彼時這裡匯聚了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吳應炬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

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首次採用真人和木偶合成技術的木偶片《小梅的夢》、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第一部彩色剪紙片《豬八戒吃瓜》、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第一部影院動畫長片《大鬧天宮》……

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歷史幾乎濃縮了新中國的動畫史,其製作的眾多極具強烈民族風格的作品,也讓中國動畫電影成為世界影壇和藝術領域獨一無二的藝術精品,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進入新時期後,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依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製作瞭如《哪吒鬧海》《阿凡提的故事》《山水情》《九色鹿》《三個和尚》《雪孩子》《猴子撈月》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動畫單片和中長片。

1985年之後,滬美廠進入了動畫連續劇的時代,很多八零後所熟知的《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黑貓警長》、《舒克和貝塔》等一系列動畫片就是出自這一時期。

但隨著國內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滬上美術電影製片廠作為國有單位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九十年代之後滬美廠的輝煌時期徹底過去,頹勢盡顯。

國文社要搞動畫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滬美廠。

前幾年,鄭淵傑的《舒克和貝塔歷險記》《魔方大廈》就曾經被滬美廠製作成動畫片,有之前的合作關係在,國文社透過鄭淵傑聯絡上了滬美廠。

此時的滬美廠內憂外困,面對國文社的主動上門求合作,自然是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