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名導的誕生(第1/3頁)
章節報錯
《草根崛起,導演馮曉剛帶給中國影壇的啟示》不是什麼雄文,但它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概念——草根。
它將馮曉剛這一類非學院派出身,也沒得過什麼獎項,但是又透過作品獲得了觀眾的喜愛和歡迎的導演稱之為草根導演,有了草根導演,自然就有沒那麼草根的導演,文章的矛頭直指向那些學院派出身、靠著獎項起家的導演們。
如果是看過後世營銷號小作文的讀者應該很熟悉這種風格,拉一踩一,製造矛盾對立,都是他們慣用的手段。
可這個年代的讀者們哪見過這個啊,比現在八卦媒體的文章直接高出了幾個層次。
這篇文章一出,立刻讓馮曉剛這個剛冒頭不長時間的新導演獲得了無數讀者和觀眾的關注和欣賞。
有人受捧,就有人捱罵。
這個年代,國內的電影圈學院派才是主流,《草根崛起》這篇文章把馮曉剛捧的高高的,卻把眾多學院派出身的導演踩在了腳下,這頓時引發了圈內眾多導演的不滿。
《草根崛起,導演馮曉剛帶給中國影壇的啟示》的作者用的是筆名,以前從來沒在上面發表過文章,有人偷偷的跟《大眾電影》編輯部打聽作者的資訊,卻一無所獲。
找不到文章作者,這群人理所當然的把矛頭指向了馮曉剛。
整個事件裡,大家都捱罵,就他收益最大。
就算不是他馮曉剛弄的這篇文章,大家也預設是他弄的了。
一時之間,馮曉剛成了國內眾多導演的眼中釘、肉中刺。
很多導演藉著各種渠道發聲,明裡暗裡的批評、攻擊馮曉剛和他的電影。
面對著媒體上眾多對於他的討伐之聲,在導演這個行當初出茅廬的馮曉剛心中惶恐,跑到文華影視堵住了於東。
“於總,咱們這麼搞,真沒問題嗎?”馮曉剛滿臉擔憂的問道。
於東一臉勝券在握的表情,“怕什麼?能有什麼問題?他們就算知道了是咱們乾的又能怎麼樣?別擔心想出名哪有不捱罵的?你瞅瞅劉曉慶,越罵才越火。”
於東這套歪理邪說有一半是從林為民那聽來的,一半是靠自己悟的。
要捧紅一個演員並不難,挑幾個好劇本,多讓他演幾部作品,只要不是“螞蟻競走十年”這種水平的,大機率都是能火起來的。
但要捧紅一個導演卻沒那麼簡單,導演要出好作品比當演員可難多了,馮曉剛又沒有獎項加成,全靠觀眾追捧要成就“名導”之位,是不現實的。
七八十年代,國內誕生了一批故事性非常強的電影,這其中導演的貢獻居功至偉。
可到現在,有幾個人還記得《少林寺》的導演是誰?有幾個人記得《廬山戀》的導演是誰?
如果從業內人的角度來說,這些導演當然是很有名氣的,但在普通觀眾那裡,這些人早已是過去式了。
章藝謀和程凱歌為什麼能在剛出電影學院幾年之後就成為名導?
作品獲獎只是基礎,最關鍵的是要有官方的認可和媒體的大量報道才行。
名字不讓大眾耳熟能詳,你怎麼能叫大導演呢?
《草根崛起,導演馮曉剛帶給中國影壇的啟示》這篇文章就是於東為了給馮曉剛打造“名導”人設走的一步棋,他沒得過什麼獎,也就談不上什麼官方認可,那就乾脆走群眾路線。
於東為此特地去找林為民取經,得來了“草根崛起”這四個字,然後他才找人捉刀以這四個字為中心思想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果然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
有了媒體的報道、業內的關注和群眾的討論,馮曉剛的名導之路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聽著於東的話,馮曉剛心中稍微安定了一點。
於東這時又問他:“曉剛,那件事考慮的怎麼樣了?”
聞言,馮曉剛臉上頓時浮現出幾分為難之色,“於總,我還沒考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