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多公平。

尤其是社裡的那幫年輕人,現在恨不得把林為民給供起來,績效考核制度一落實,這些人每個月到手的工資比以前多了幾十、上百塊。

金庸作品集出版到現在兩個多月時間,首印10萬套,在四月當月就差點售罄,國文社立刻加印了20萬套,累計發行量31萬套,這些圖書送到各地銷售肯定需要一段時間。

但碼洋不會騙人,兩個月時間便創造了1700萬的碼洋,放在國文社的歷史上,大概只有林為民當初獲得龔古爾文學獎那段時間的業績可以與之媲美。

當然,這種勢頭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也就是這幾個月,等金庸作品集的銷售進入平穩階段,就會成為國文社又一套長盛不衰的圖書。

現在自建印刷廠,大家想到的第一個好處就是降本,自家的印刷廠,在印刷成本方面肯定要更低一點。

另外就是溝通成本也會降低,對於出版社來說,跟印刷廠打交道可是個苦差事。

理解了這些好處,大家自然不會反對自建印刷廠的事。

程早春和林為民早有默契,見如此順利的就說服了眾人,心中不禁高興萬分。

會議過後,於華有點興奮的找到林為民,打探道:“林老師,我聽說社裡新建的印刷廠要給我們通文社用?”

林為民詫異的看了他一眼,“訊息挺靈通的啊?聽誰說的?”

“還用聽誰說啊,你們開完會沒一會兒,社裡就傳開了。大家都說您上任總編輯半年,社裡的變化比之前十年都大。”

於華拍的馬屁沒有得到林為民的誇獎,“別瞎傳這種話。”

“真不是我傳的,您自己去聽聽人民的呼聲!”

林為民搖了搖頭,這貨要是放在古代,妥妥的佞臣。

“有沒有正事?沒正事去工作!”林為民不耐煩道。

“有有有。那什麼,樣書都出來了,您看我那版稅……”於華扭扭捏捏的說道。

他口中的樣書指的是《活著》的樣書,前段時間《活著》的出版合同剛剛簽完,這兩天樣書才出來。

“還能差了你的稿費?”

“是版稅。”於華小聲糾正道,然後又說道:“我這不是手裡沒錢嘛,條件確實是困難。”

林為民無奈的給財務撥了個電話,然後對於華道:“去取稿費單吧。”

“謝謝林老師!”於華一臉歡天喜地的出了辦公室。

《活著》的篇幅不長,這次出版單行本,首印十萬冊,於華的版稅分成是10%,可以拿到一萬八千塊。

這是於華從事寫作以來,拿到的最大數額的單筆稿費。

之前《在細雨中呼喊》出版,他幾年時間累計加在一起拿到的還不到一萬塊。

現在從拿基礎稿酬+印數稿酬變成了拿版稅分成,收入一下子暴增,於華中途翹了個班去取錢,下班之前又跑了過來。

“林老師,晚上有空沒?我請您和陶老師吃飯!”

“不用了,你自己跟朋友去慶祝就好了。”

“那怎麼能行呢?這可是我進京以後拿到的第一筆稿費,是有紀念意義的。”

盛情難卻,林為民只好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