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為民警告他,“你別瞎寫啊!”

“你這叫什麼話。我們當記者的,可都是實事求是,沒有的事我們能瞎寫嗎?”李向陽這話說的理直氣壯,大義凌然。

你們是不會瞎寫,但你們會選擇性報道,林為民心裡吐槽了一句。

“為民,你就沒什麼想說的嗎?”李向陽又擺出知心大哥哥的姿態來,繼續勾引林為民。

林為民憋了半天,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我要批判自己的祖國,也絕不會到外國去批判!”

李向陽聞言立刻興奮了起來,正等著林為民繼續發表長篇大論呢,他卻沒了動靜。

等了半天,李向陽忍不住問道:“就這一句啊?”

“你想要多少?”

李向陽咂摸咂摸嘴,這句話倒是足夠表明林為民的態度了,也闡明瞭那群作家這次在法國大放厥詞最可恥的地方。

想批評可以,你在國內的時候為什麼不說?偏偏要跑到國外批判?

背刺,才是這群人最令人不恥的原因。

兩天後,《燕京青年報》在頭版以《中國作家團在法國》為題,詳細報道了中國作家團在法國所引發的這一場公案。

“1988年4月間,在法國巴黎的一次聚會上,一批中國訪法作家圍繞中國歷史和現實問題,同到會的人們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和辯論。

這個事實,已為巴黎的輿論界所廣泛報道,特別引起了那裡的華人、華裔和中國駐法機構等的密切關注和議論紛紛……”

李向陽真不愧是《燕京青年報》的頭一號筆桿子,前天還來找林為民瞭解情況,今天報道就已經發出來了。

顯然他事先肯定已經做了大量的瞭解和採訪工作,前天到林為民這不過是求證。

報道全文長達六千字,幾乎佔了一整版的內容,可見《燕京青年報》對這份報道的重視程度。

林為民看到最後,基本符合他他了解到的情況,他很好奇李向陽都是從哪弄來的這些訊息。

“記者曾經採訪過一位有多次出國訪問的作家,他說:我要批判自己的祖國,也絕不會到外國去批判!”

報道的最後,李向陽以林為民對他說的話做了報道的結尾,頗為應景。

看完了整篇報道,林為民忍不住嘆了口氣,《燕京青年報》的這篇報道,不知道又有颳起多少風波來。

事實跟他料想的差不多,隨著報道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短短几天時間內便在燕京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並且還在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向外擴散,各地不少報紙紛紛轉載報道。

以往遇到這種新聞,很多政治M感性高的報紙通常會避開,但這一次有點不一樣,率先報道的便是燕京的媒體,並且持續了幾天也沒有主管部門出來闢謠和彈壓事態,很多地方媒體也放開了膽子。

原本這樁發生在國外的公案,受限於這個年代資訊傳遞的落後,可能絕大多數國人壓根不會知道,可因為《燕京都市報》的報道,這件事卻成了1988年5月間中國最大的新聞。

無數看過報道的老百姓痛罵這群訪法作家數典忘祖,剛剛從法國回來的這幫作家正自我感覺良好的打算寫幾篇訪問法國期間的趣事以做潤筆,沒想到報紙的報道卻把他們的底子給扒了個乾乾淨淨。

鋪天蓋地的報道很快引發了有關部門的關注,眼見事情鬧得越來越大,儘管對這群作家們的作為非常不滿,可有關部門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出來滅火。

不管怎麼說,如果任由情勢發展下去,傷害的將是整個文化界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造成社會撕裂。

紛紛揚揚的報道在持續了半個月時間之後,終於在強有力的介入之下從報紙上消失不見。

可這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卻是難以彌和的,也造成了普通民眾與作家群體在思想上的割裂。

林為民在燕京聽到了一些傳言,某位訪法的作家專門找到李向陽,以長者之風“好心”勸告道:“你還年輕,要好自為之。”

所有聽說這件事的人,無不搖頭,簡直不可理喻!

在整件事當中裝聾作啞的文協這次鬧的灰頭土臉,上面罵、下面罵,連文協的成員們也在罵。

文協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有訪法作家這樣的,自然就有反對他們的,媒體上沒了動靜,但並不代表事情已經徹底過去。

作家團在法國的所作所為經過駐法各新聞機構的內部渠道,早已登上NC。

就在這時,一個傳言突然在國內的文壇當中流傳開來。

林為民退出了全國文協。

訊息沒頭沒尾,卻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了剛剛平靜的國內文壇和輿論。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