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楷模(第1/3頁)
章節報錯
章光年的預感是對的。
既然林為民把戰場選擇在了《文藝報》,那麼文協又怎麼可能置身事外呢?
隨著對林為民那篇簡短文章和的解讀越來越多,《文藝報》刊發內容的傾向性也就越來越明顯。
很不幸,這裡已經成了對抗的主戰場之一。
好在的是,林為民的表態發酵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的國內文藝界人士陸續表態,表達了對《狩獵》這部的肯定。
這種肯定跟發表之處的褒獎很不一樣,但帶有極強的政治色彩的表態,是冒著一定風險的。
這群人也很清楚他們的作為可能引發的反應,可他們必須這樣做。
因為《狩獵》的發表,讓林為民短暫又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國內right傾向的代表人物,一旦他被人打倒,後果不堪設想。
狂風會颳倒最高的那棵樹,但其他的樹木同樣也無法逃脫這樣的宿命。
換句直白點的話來說,這個時候,原本跟林為民看不對付的一群人,反而成了跟他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他們不想替林為民伸張正義都不行。
時間慢慢流逝,到了十一月中旬,報紙上的論戰你來我往,絲毫沒有偃旗息鼓的打算,看上去真的是要鬧的越來越大。
下場的媒體也越來越多,情勢也變得有些明朗,基本就是left和right的對抗。
長時間的激烈對線,讓林為民這個始作俑者反而變得存在感越來越弱,因為辯論和互相攻訐的範圍正在不斷擴大。
林為民和《狩獵》的那點事反而變得不值一提起來。
這樣的發展也很符合近些年來國內多次大討論的走向,都是由一個小問題所引發,然後參與討論的個人和單位越來越多,職位、身份各有不同,立場自然也不盡相同,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
單純的討論變成了路線之爭、理念之爭,原本引發討論的原點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最好的結果是能夠討論出一個最大公約數,最後大家預設這樣的結果,不歡而散。
壞一點的情況就是造成社會的撕裂,也加深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和隔閡。
比如這次的事件,國內的很多文化界人士就因此對**領域的同志們很有意見,很多受害者家屬對於文化界人士也有意見。
國文社內,林為民又一次被程早春找到了辦公室。
老程同志這一個月以來,心情就沒好過,每天都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
跟他比起來,林為民真應了他說的那句話,沒心沒肺,快樂的像個小學生。
“你是真不怕惹火燒身啊!”程早春的語氣中夾雜著怨氣和無奈。
林為民翹著二郎腿,滿不在乎道:“我有什麼怕的?停職還是免職?反正人家都給我規劃好了,老子這叫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拿我當靶子,還不許我發幾句牢騷?”
程早春搖頭道:“你這幾句牢騷,威力可真夠大的!”
“雪崩的時候,伱能說某一片雪花的威力大嗎?這都是某些人不實事求是的結果!”
兩人閒話幾句,程早春正色起來,神秘兮兮道:“你小子的好日子快到頭了。”
林為民不解,“什麼意思?”
“邊署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