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林為民加入後,銷量的增幅更是強勁,如今總體銷量已經可以做到穩定在八九十萬冊以上,但凡某期發表了一部口碑優秀的作品,銷量輕鬆破百萬。

而像是刊登了《人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的爆紅作品的那一期,更是能做到單期一百幾十萬的銷量。

因此出於對第一期所刊登作品質量的信心,編輯部在這一期的印數上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數字——一百萬冊。

眼下第一期上市還沒滿一個月,但各地書店和郵局的加印的需求已經陸續提了上來,按照推算,首印的一百萬冊應該也就是在這幾天之內便會銷售一空,接下來的加印數字就成了編輯部需要考慮的問題。

柳蔭感嘆著說道:“照這個趨勢下去,怎麼感覺一百五十萬冊也擋不住啊?”

姚淑芝正在整理稿件,她將一厚摞子的稿件放到辦公桌的一角,“登陸遙《人生》的那一期最後是不是差點破了一百五十萬冊?”

“沒,剛到一百四十萬冊。不敢再印了,要是真滯銷幾萬冊,還不夠賠的。”

祝昌盛說道:“我覺得這一期到一百五十萬冊不成問題。伱們沒發覺嗎?現在大家坐在一起,要是不談談我們這一次的第一期,都感覺跟不上潮流了,這好像是形成了一種趨勢。”

姚淑芝點頭道:“還真是。我妹妹他們學校的大學生裡文學愛好者眾多,她回來跟我說,這次第一期得到了特別多學生的喜歡。這裡面不僅有內容上的原因,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祝昌盛問道:“什麼原因?”

“大概就是那些大學生覺得我們《當代》有海納百川、包容永珍的氣度,很符合他們心目中那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刊物的形象。對了,這正好有一封讀者來信,我給你們讀讀……”

姚淑芝從她書桌一角的一堆讀者來信當中抽出一封信,眾人的眼中不禁帶上了幾分好奇。

“……你們這一次推陳出新的舉措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在此我要毫不吝嗇的讚美你們。

《當代》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只要能夠在《當代》發表,就會引起廣泛關注。

就像米國的作者以能在《紐約客》上發表為榮那樣,我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和朋友們也開始有了這樣的感覺,能在《當代》上發表的作者都是文學的寵兒。

……”

《紐約客》,米國文化界的象徵。

1975年,約翰·列奧那德曾這樣評論《紐約客》:“受過良好教育的米國人隨這本週刊一同成長。”

用一句通俗點的話來說,讀《紐約客》是米國精英階層文化的標誌。

如今中國剛剛朝世界張開懷抱,能在信中提到《紐約客》,至少在見識上是秒殺大多數國人的。

姚淑芝讀的這封來信是一位燕大的學生寄來的,通篇全都是讚美《當代》這一次的大膽舉措。

“聽聽年輕人們對於我們的讚美,真是讓人耳目愉悅。”姚淑芝讀完了信,面上帶著幾分笑容。

榮世輝突然看向了林為民,“為民,這個就是你所說的影響力吧?”

林為民正站在窗邊,背對著大家。

“不錯。”

大家望著站在窗邊的林為民,腦海中情不自禁閃現著一幕幕的畫面。

當初在會議室排除眾議說服領|導給作家們返還手稿;

不辭辛苦跑了上千公里的組稿;

用一個多月時間將《當代叢書》的校對排版、裝幀設計工作拿下……

在這一刻,編輯部的眾多同事們明白了社裡和編輯部為什麼會選擇林為民來當這個副主編。

因為他,是能帶領《當代》走向更高的那個人!

第一更。第二更11點左右,第三更下午5點左右。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