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站在精英的對立面(第2/3頁)
章節報錯
可林老師千算萬算,算漏了一點。
他的中有大段、大段對於米國富二代們奢靡腐朽生活的描述,包括很多米國普通中產和底層人民的描述,林為民在創作的時候本意當然是批判的。
可對於這個閉塞年代的讀者們來說,卻變成了一部難得的可能讓普通讀者們零門檻瞭解當代米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這個年代,普通老百姓們說起西方來一臉嚮往不假,但大家接受了幾十年的教育,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反而是分得清的。
《燃燒》的內容對於西方社會和資本主義當然是不友好的,可大家這些年受到的就是不友好的宣傳和教育,友好也不過是這幾年的事而已。
所以,在《燃燒》發表後的半個月時間內,並沒有發生林為民所想象的讀者們大規模批評的現象。
相反的,發表的九月號《人民文學》的銷量反而屢創新高。
難得有個中國作家能把米國社會事無鉅細的給國人描寫的絲絲入扣,這不等於是免費的科普嗎?
這樣的怎麼能不看呢?
《燃燒》的口碑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在讀者當中發酵,銷量也以一種詭異的走勢持續攀升。
當然了,這部也不是沒人罵。
上市半個多月時間,在《當代》編輯部的的讀者來信當中,罵的最歡的就是國內高校當中的某些知識分子,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這個年代的公知。
他們不僅來信罵,還不忘給報紙、雜誌投稿罵。
這年頭,高校的文化人受到的禮遇是空前的,因此這些人想要在媒體上發聲並不困難,比一般老百姓要容易多了。
除了高校,文化界罵林為民的也不少,大家集中攻擊林為民的點就是他在當中所表現出來的“left”。
這些人以國內如今改革開放的大勢為論據,對林為民大加批判,大帽子扣的一個比一個狠。
在批判林為民的同時,他們也不忘兜售他們的觀點,那就是全面學習西方,甚至是西化。
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各種媒體上對於《燃燒》和林為民本人的負面評價也越來越多。
儘管《燃燒》這部在絕大多數讀者那裡的評價是正面的、褒揚的,但受限於八十年代資訊傳播的狹窄、資訊交流的滯澀,少數文化人掌握了媒體話語權,對林為民和《燃燒》的批判反而隱隱有成為媒體界主流的趨勢。
這一次,林為民徹底的站在了社會上某些精英階層的對立面,成了他們口中人人喊打的物件。
除了以上這些人,在這場批判潮當中文壇人物對他的批判很少,只以零星的形式出現。
這種現象的發生,一來是因為國內文壇的主流還尚未完全向西方靠攏,所以有些人即便對於林為民和《燃燒》這部不滿,也不會肆無忌憚的直接批評他,但私下裡是肯定少不了要罵一罵的。
而另一個原因就在於林為民現在身上多了一層身份,中華文學基金會副會長。
這個身份看著不起眼,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在文協方面卻隱隱有超然之勢。
體制內的很多人瞭解到林為民的這層身份,在對他的評價上也多了幾分顧忌。
不管怎麼說,《燃燒》在讀者群體當中擁有良好的口碑,對林為民來說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至於當中那些描寫會不會助漲一部分讀者對於米國的嚮往和好感,林為民在糾結了片刻後便放下了。
如果一個人看完了《燃燒》,不僅沒有對米國和資本主義產生負面情緒和評價,反而心生嚮往,那林為民不認為是自己作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