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這裡待的感覺怎麼樣?”林為民問道。

東山賓館建於六十年代,東接黃海,北依東炮臺。院內蒼松翠柏,綠草茵茵,鳥語花香,園林風景引人入勝。

院裡的風景看膩了,可以去室內參加活動。如果想出去玩,隔一天就有周邊遊,剩下的一天也可以自由活動,逛逛YT市內的景點。

這樣的筆會,實在讓人滿意的不能再滿意。

而這一切,都是出自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手筆。

“好的不能再好了。每天有大把的時間遊玩,閒暇之餘跟同志們交流切磋,夜晚無事靜下心來寫作,速度都快了不少。”

林為民道:“這麼說,您那篇稿子快寫完了?”

“快寫完了。”

林為民點點頭,快寫完就好。

筆會不怕大家浪,最怕的是不出成果。

這次《當代》舉辦的是“長篇研討會”,出成果肯定沒那麼快,絕大部分人都得回去之後憋個幾個月,甚至是一兩年才能寫出東西來。

對方的這部算是意外之喜了。

“這篇《鐘鼓樓》大家都很看好,回頭您稿子寫完了直接交給我,我安排儘快給您發表。”

“謝謝了。”

兩人聊完了作品的事,又站在蒼松翠柏之下,閒談了起來。

不遠處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笑聲。

於華推著石鐵生,後面跟著馬原、謨言,幾人有說有笑的走在院裡的小湖邊。

離著他們幾米的地方,黃安儀和金瑩走在一起,旁邊還有顧樺、姜子隆兩人。

再和諧的地方也是有圈子的。

這次筆會,不少文研所的同學都在受邀之列,這並不是林為民徇私,而是這些人確實已經在國內的文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了受邀的資格。

算上林為民,這次筆會里足有五個文研所的學員。

而另一邊,《當代》83年第一期所推出的幾位青年作家,於華、馬原、謨言,似乎也是自動就結成了小團體。對了,還要加上一個編外人員石鐵生。

之所以說他是編外人員,主要是因為石鐵生太過受歡迎,無論走到哪裡,大家對他的歡迎都超過團隊裡的任何人。

他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團體,又能夠融入任何一個小團體。

一群人走到林為民不遠處,於華他們興奮的朝著林為民揮手,“林老師!”

“為民!”這是落在後面的同學們的招呼聲。

林為民笑著和大家打了個招呼。

彙集到一處,大家朝樹林深處走去。

當大家聽到劉心武的《鐘鼓樓》已經快要寫完時,都感到很驚訝。

那天研討會的時候,大家都聽到了劉心武規劃的可是一部長篇,這才幾天的功夫,居然要寫完了?

“之前就已經寫了不少。這幾天空閒的時間比較多,跟大家交流起來思路也很清晰,寫順了,效率就上來了。”劉心武解釋道。

大家不禁羨慕,這可是長篇啊!

在場的人裡,除了姜子隆、顧樺、林為民三人已經發表了不止一部長篇之外,其他人現在始終是在中短篇的創作範圍裡打轉。

創作出一部長篇,對於大家來說還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大家在前面感嘆著關於長篇的事,林為民落在最後,跟姜子隆、顧樺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