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即將出版的訊息傳播的很快,編輯部的同事全都跑來恭喜林為民。

挨個謝過同事們的祝福,林為民給自己沏了一缸茶,愜意的坐在辦公桌前享受著難得的悠閒時刻。

現在已經是十二月初,如果按照西元來算,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進入1981年了。

之前發完《尤拉之死》和《潛伏》的時候,他手裡的錢剛剛破千。

這期間生活日用、回東北老家辦事、資助史鐵生住院,零零碎碎加在一起花了接近四百塊錢,還剩六百左右。

老家的房子賣了八百塊錢,再加上《懸崖》帶來的收入,他的存款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五千塊錢。

林為民望著窗外的天,心裡在想,是不是也得買個住處了?

從60年代至今,國內城市執行的都是福利分房政策,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特有的房屋分配形式,一直到接近兩千年才取消。

這個時候分房的主要判斷標準是工齡、廠齡、家庭人員的結構等這些非經濟性因素,一個單位裡經常發生幾十年的老同事為了福利分房掙的臉紅脖子粗的情況,也因此誕生了不少送禮走關係、託人情的情況。

以林為民初來人文社的工齡,他要分到房子,少說也得是十年之後的事,他可等不起,眼下正好手裡有錢。

後世,燕京的房價穩居全國前列,像林為民這等升斗小民望塵莫及。

可眼下不一樣,燕京的房子同樣比國內其他城市貴,但貴的有數。

用心扒拉扒拉,四合院也不是不敢想。

想到後世動輒上億的四合院,在如今不過萬八千塊,林為民心中就不由得升起一種衝出門去撿漏的衝動。

但他冷靜下來想想,買四合院這事還是急不來,先託人問問,最好是能碰到那種家道中落的主兒,老祖宗有底子,敗家子兒想快速變現,那就方便多了。

這個時候想買房子可沒有後世那麼方便,因為有著福利分房的政策在,老百姓可能住的不寬裕,但大部分城市人是不缺房子的。

人們買房子最多的一種情況就是孩子要結婚,因為工齡短、分不到房子,住職工宿舍又覺得條件太差,人們才會想到買房子。

而且這年頭大家收入水平都差不多,每月超過100塊錢的那都得是高階幹部、知識分子或者技工,一個雙職工家庭一年也不見得能攢的上二百塊錢,要是家裡孩子多的,入不敷出才是常態,想攢夠買房子的錢並不容易。

林為民現在手裡是有點錢,但要想買到一處合心意的四合院,這點錢還是不夠看。

前朝那些達官顯貴人家的府邸,現在大多都成了政|府部門的辦公要地,有一部分還變成了文化保護單位,別說買不了,讓他買他也買不起。

再次一等的,是以前的富裕人家,這種四合院通常規模不大,三進是頂天的了,解放後很多都分給了各個機關、工廠的員工們,一個院經常是十幾戶、幾十戶人家,產權情況不明晰,買起來麻煩。如果單純看價錢,林為民努力努力還能夠得著。

最次的就是解放前的大雜院,那地方基本沒眼看,南城最多。

這麼一想,入住四合院這個夢想還真是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