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元起天水(第1/2頁)
章節報錯
西北有一城,名曰天水。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傳說,在許多年前的一天夜裡,正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忽然天空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隨著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地面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於是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這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當時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當時的皇帝聽聞後,以為祥瑞之兆,即命令此地更名"天水"。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城南陌石馬坪,有一衣冠冢,乃後人為“飛將軍李廣”所立。李廣抗擊匈奴,有勇有方,著不世之功,後世有詩讚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雖身死數百年,但其無雙忠勇,在天水城仍是無數男兒的榜樣。
城中有一校場,名秦州武館,傳聞是昔日李將軍近衛卸甲後所創,數百年來也出過不少英豪,但隨著天下太平,戰火平息,近些年武館聲名已不復往日。傳至李彥這一代,武館中只剩下十餘名弟子,還多半是他收養的,無父母依靠的孤兒。
這日,李彥照常帶領武館弟子到石馬坪祭掃,幼子李蘇從食盒中拿出一盤面點一盤水果擺放在李將軍墓前,李彥望了寥寥的祭品,眼底一陣落寞。昔日秦州武館在整個西北之地,誰人聽了不豎指稱讚,如今傳到自己手中,竟經營成了這般光景。李彥心中愴道:若不能傳承李家忠勇,百年之後當有何臉面去見九泉下的祖宗!
李蘇年不過十一二歲,立在李彥身後,見父親垂首嘆氣,轉身從車上取下一杆丈餘長的破甲鐵槍,行至李彥身側,帶著奶聲說道:“父親,以往都要在李將軍墓前演武龍城槍法,兒雖不才,但這家傳槍法已練習千百遍,今日請代父親執槍,向將軍獻技!”
李彥抬起頭,望著稚嫩卻面色堅毅的李蘇,心中不由得些許欣慰。這個孩子習武的天資不錯,又心細如髮,明理懂事。他平時不愛表現,方才定是察覺到自己的心思,才要請命舞槍,以激其心志。點了點頭,李彥道:“你去吧。”
李蘇領了命,當即朝將軍墓拜了一拜,隨後揮舞手中破甲鐵槍,將龍城槍法的一招一式標準有力地使了出來。這龍城槍法是昔日李家軍中的一門武學,勢如潛龍,威力迅猛,配合破甲鐵槍,勁透槍尖,足可穿甲破盾。李彥祖上曾是李廣將軍的近衛,習得這一路槍法傳承下來。俗話說:月棍,年刀,久練槍。槍法若要精湛,需長年累月地苦練,此時見李蘇能將這龍城槍法參透,使得這般通暢,李彥心中似乎輕鬆了些。不管自己如何,這路槍法總算有了傳承。
祭掃完畢,李彥帶著武館弟子往回走,路過城門口時,見數輛華麗車馬在隨行近百人的簇擁下緩緩行入城去,那車身為烏木打造,細綢鑲邊,四角簷下各鉤吊著一枚掌大的青玉雕飾,隨行百人皆是華服貴氣的少男少女,手持一柄二尺青鋒,這麼大的排場不知是何等人物,平民百姓哪敢上前,皆退至兩旁,等待車馬駛入,李彥也帶著弟子們退至官道一旁。
這樣的陣仗,在天水城可從未見過,人群中不禁有人小聲議論這貴人的身份。
李蘇聽得耳邊議論,也起了幾分好奇之心,開口問道:“爹,你可知道這是哪家的?”
李彥打量車隊片刻,低聲說道:“應該是漢中的青秀劍派。”
“青秀劍派?”一旁幾人聽得李彥所說,皆輕聲叫了一句。
李彥眉頭微皺,這青秀劍派根基在漢中,漢中城民富庶,多有送子女入劍派習些武功防身健體,青秀派也來者不拒,不管弟子資質如何,只要付得起學費,皆收入門下。因學費高昂,弟子眾多,青秀派近些年來勢力倒是越來越大。只是,不知來天水城所為何事。
車馬隨行入了城去,李彥也帶著武館弟子跟在後面。
“爹,我看這些弟子也都十八九歲,習武應也都有些年頭了,為何行步散漫,既不輕盈也不穩健,是否功法與我們李家所練的不同?”李蘇行在李彥身側,輕聲問道。
李彥面上略顯得意神色,回了句:“蘇兒不笨。”便不再多言。
這青秀派的掌門年少時也曾是西川頗有名氣的劍豪,只是聽聞,門下弟子鮮有得其真傳者,因弟子良莠不齊,門派中多半是教習些觀賞性更強的劍舞,反正江湖太平,也不指望著這些弟子有實戰的機會。
忽車隊停下,只聞得前方一陣喧鬧,李彥不想與這青秀派接觸,便帶著弟子們從街邊攤販繞行,想著儘快趕回武館。
行至車隊前方時,見是到了天水酒樓的門口,幾個青秀派的弟子正在驅趕一個年幼的小乞丐。這小乞丐李彥也見過幾次,約六七歲,時常在酒樓門口乞討,掌櫃的瞧他年幼可憐,也未曾驅趕。今日怕是讓青秀派觸了覺得晦氣,正把他往別處趕。那小乞丐倒也識趣,收了破碗便向街市走去。
這時,一個約八九歲的小女娃一手舉著一串糖葫蘆,從街市走來,對小乞丐叫道:“阿朝,你去哪裡?”小乞丐回頭望了一眼,不答話,繼續向前走。小女娃這才注意到酒樓門口的百十餘人的車隊,以及驅趕小乞丐的那幾名青秀派弟子,不悅道:“你們要吃飯就吃飯,要喝酒就喝酒,趕走阿朝做什麼?”她聲音尖亮,當街這般問話,倒讓那幾名弟子難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