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一百萬貫(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百萬貫!
哪怕就是大唐的皇帝,聽到這個數字之後也要震上一震了!
一年下來,大唐的稅收才有多少?
別人或許不太清楚,但是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可是再明白不過了——全部收上來的錢加起來,比一百萬貫真多不了多少!
唐初的稅賦,以租庸調為主。
說白了,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每戶授田100畝,其中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然後按照南北收“租”。北方繳納粟米,每丁2石,南方交稻穀,每丁3石……稻穀碾成米的大約也是2石,算是南北統一。
至於說庸,其實就是勞役,每個成年男丁每年要為國服役20天,就是給國家免費幹活。要是不願意的話可以用絹來代替,每天3尺,20天的話也不是一個小數字。
再有就是調,收的就是紡織品了,養蠶的地方收綾、絹、絁,共2丈,另外絲綿3兩;產麻區收布2.5丈,麻3斤……
所以全國那麼大,朝廷收上來的稅基本上都是糧食、絲麻什麼的,銅錢並不是很多。
而且大唐初年是真正的輕徭薄賦,不像漢朝那樣鹽鐵專賣,茶和酒也是隨便買賣,朝廷根本不管,更沒有全國廣佈稅關以徵收商稅!再加上老弱病殘和退役軍人的免稅政策……
大唐之所以那麼牛逼,真不是運氣來的。
所以哪怕大唐全年的稅收為數不少,尤其是糧食和布帛相當的富裕,但是因為貞觀年間錢“很值錢”的緣故,實際上摺合下來真沒多少錢。在貞觀十二年的話,總計也還不到一千萬貫!
光算錢的話,也就是一百多萬貫!
所以在聽到弟弟突然說出一百萬貫的話時,李世民才會突然一愣,然後臉色都變了——他可以不在意李元嘉賣曬鹽之法的錢,那最多也就是幾萬貫;他也可以不在意當初十三香賺的那一車車銅錢,因為那玩意兒雖然很貴,可是韓王府買的那些原材料一樣不便宜。
但是這一次李元嘉說出一百萬貫的話,李世民就不能不當回事兒了!
“咕咚!”
忍不住嚥了口唾沫之後,李世民的表情變得嚴肅了起來:“韓王,你剛才說的……可是一百萬貫?!”
“對,一百萬貫!”
深吸了一口氣之後,李元嘉的臉色同樣鄭重了起來:“陛下,臣弟剛才所說的正是一百萬貫!”
不知不覺間,兩人的稱呼都發生了變化。
李世民很少叫弟弟的封號,而為了拉近和皇帝的距離,私底下的時候,李元嘉多數也是叫二哥,而不是陛下,但是此時此刻,兩人都下意識的正式了起來。
“呼……詳細說說!”
輕呼了一口氣,李世民的聲音變得有些低沉。
而李元嘉也不著急,先是斟酌了一下詞句,然後才認真的說道:“陛下,您應該知道,臣弟有往外售賣玻璃的打算……不光是售賣給我們長安和洛陽,乃至全大唐的富戶,同時還有向外售賣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