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除了無數代積累的財富和硬實力之外,世家門閥壟斷了知識的傳播也是重要的因素。

大唐的朝堂之中,非門閥出身的官員才有多少?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積累之外,原因無非就是想要供養一個孩子讀書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別說那些每天都要為了吃飽肚子而整日勞作的普通百姓,就是尋常的小富人家,想要供養一個讀書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先生們的束脩很貴,因為他們都要靠著這些東西養家餬口,而且還要過的比一般人家要富足一些;筆墨紙硯也很貴,或許低劣的毛筆、硯臺和墨水不算什麼值錢東西,但是白紙卻從來不是什麼普通用品,在普通小富人家完全可以歸入奢侈品的行列。

畢竟所有的一切都是手工的,而且生產率低的嚇人,這一點還要看看未來手工紙張的價格就知道了。

而且……

這些投入還不是一年兩年,而是至少十年!

十年寒窗的說法,可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在貞觀年間供養一個學生,基本就像是在2020年供養一個大學生,只不過普通人的年均收入是一萬人民幣,而這個學生的年正常消費是一萬美元……

用樹枝和沙地練字,遇到一個願意減免學費的好老師,這都是極少數人才能碰到的好事兒。因為夫子們很多要靠教書吃飯,或者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光靠樹枝沙子之類的東西,只有極少數天才才能練就一筆好字。

硬筆和軟筆,本來就是兩個概念。

偏偏在這個時代,人們對字的要求又高的要命,甚至還有字如其人,用一個人寫字水平的高低代表人品的神論!所以你要是寫的字不夠好,就算再有才恐怕都難入那些大佬們的眼,和憑長相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和才能,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咳咳,扯的太遠了。

總之看了十一郎的這番話之後,李世民確實是有些心動。

士子讀書最大的成本之一,無疑就是買書的費用。

紙張的價格本來就非常高昂,而製作雕版的投入更是天價,所以對很多讀書人來說,抄書才是他們獲得知識的正常手段。而且即便如此,找人借書難,自己買紙買筆買墨也不少花錢,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當的不划算。

有成書的話,自然是極好的。

“如果十一郎真的能做到十個錢一本的話,那可就真是天下士子之福了。”

想著想著,皇帝的心中一動,轉眼又看向了自己已經看了好幾遍的那封信:“如此的話,何不讓他加大海水曬鹽?既然他說朕小瞧了這海水曬鹽,那就乾脆讓他先試一試,然後用曬鹽得來的錢去印書好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