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賺錢的和賠錢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過去的幾年裡,李元嘉真拿出了不少的好東西。
不過要真是認真去數一數的話,能賺錢的能有幾樣?曲轅犁和翻車就不說了,和鐵鍋、桌椅一樣,根本就不可能用來賺錢,幾乎全都是賠錢的買賣!
說白了,李元嘉就是在做貢獻而已。
比如說鐵鍋,這東西真要是做好還挺麻煩,因為原材料和冶煉、鑄造的工藝並不是很過關,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去打磨。但是本質上講,他也是這個時代的技術能夠夠得上的,說白了就是技術含量不高……技術含量要是高的話,也不至於在宋朝就流行開來。
李元嘉能做的,就是讓炒菜普及的時間稍微提前一些而已。
所以韓王府的工匠們能做,其他工匠肯定也能做,只是可能效率上會低一些,成本會高一些而已,需要“研發”的時間久一些而已。
至於說桌椅板凳什麼的,就更沒技術含量了,牽扯到的只是腦洞大小和大家的生活習慣而已。
曲轅犁和翻車也是一樣道理,木匠們想要仿製並不是很難。
所以在這個沒有專利法的時代,李元嘉要真的想用這些玩意兒賺錢,就只能用他親王的身份去壓制那些敢於仿造的傢伙們。
但是這樣的話,就要看李世民的態度了。
所以對賺錢本來就沒什麼興趣的韓王,自然就不可能阻止別人,甚至還會大大方方的把自家的技術拿出來共享,隨便用隨便造。
要說技術含量高的話,還是要屬蒸餾酒,改進造紙術,以及活字印刷什麼的,但是這幾樣的話……
反正在李元嘉看來,能不賠錢就算不錯了。
活字印刷就不用多說了,李元嘉甚至懷疑自己這輩子能不能見到回頭錢;至於說蒸餾酒這玩意兒,在小農經濟時代他能想到的客戶群,恐怕也只有長安和洛陽城中的貴族和富戶們,因為其他人根本就買不起!而考慮道高度酒的口感和這個時代人們的習慣,李元嘉覺得想要讓唐人愛上烈酒恐怕不會那麼容易。
有賺錢希望的,白紙可能算一個。
質量好,成本低,多多少少還是能賺到的。但是還是那句話,大唐現在就那麼點人口,日常需要用紙的也就那麼點兒人,你能指望他們一年消耗掉多少張紙?造得少了還行,一年幾萬乃至十幾萬張,韓王紙肯定能成貞觀年間頂級白紙的代表,至少達官貴人們肯定還是願意用的,但是如果造的多了……
除非韓王府能打造覆蓋全大唐的銷售渠道,否則賠錢那是板上釘釘!
可是就憑這年頭的交通條件,你想覆蓋全國?
逗呢?
李元嘉唯一敢想的,其實就是一個長安,一個洛陽,外加一個潞州而已。長安和洛陽是因為城市大,權貴和富人多,鋪設銷售渠道的成本不高,而且潞州那邊純粹就是因為自己的弟弟李靈夔。
所以造紙作坊那邊,李元嘉的原則就是不賠錢即可……
其實前面說的那些東西都是一樣的情況,只要不賠錢,或者賠的不算多,李元嘉都能接受。
還有那棉花,同樣也是如此。
想用棉布取代絲綢和麻布,難度可不是一般的高,哪怕大唐皇帝大力支援,棉花的推廣恐怕也要以十年為單位!因此就算李元嘉搞出了效率極高的織布機有什麼用?先不說種植棉花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小農經濟時代的消費能力考慮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