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是怎麼回事兒,李元嘉還是懂的。

但凡家裡曾經搞過裝修,或者修過什麼東西的,基本上都知道混凝土是水泥加沙石加水而成,只要有足夠的人手慢慢做實驗,總能找到最佳的配比。

但是水泥這東西,李元嘉真的就是外行了。

除了知道水泥是石灰石燒製成的東西,也就是石灰為主要原材料,另外新增一些黏土製成的之外,具體還要新增什麼東西,它們的比例是多少之類的細節,簡直就是一頭霧水,完全沒有任何的概念。

不過好在石灰這東西不算稀罕,之前傷兵營裡就用了不少,李元嘉想要搞來實在是太簡單了。

有了原材料,不停的嘗試就好了。

其實之所以很多看似簡單的東西在古代沒有被髮明,並不是因為技術要求太高什麼的,而是因為人們不像二十世紀的時候那樣有目的的去研究、去嘗試而已。就好比玻璃、水泥或者焦炭什麼的,大家從來就沒想過要去發明它們,只能等到某個匠人在某個時候發現了某個特殊的現象,才會把它們給“發明”出來。

而李元嘉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此!

他不懂得如何去造玻璃,也不知道如何搞出鐵鍋和十三香,更不知道水泥的原料配比,以及翻車的改進方法,但是李元嘉卻知道該如何的去研究,去發現,去製造!

而且更重要的是,韓王府有的是錢,李元嘉也有的是人!

從古至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發明家永遠都是獨行的鬥士,所以無論他們是多麼的有毅力,多麼的堅持,始終都是在單打獨鬥,憑藉的也只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或者個人的超人天賦。

直到十九世紀的時候,拜爾開啟了團隊合作的大門,然後愛迪生把這種方法給發揚光大之後,“發明”才變得容易了起來。

要不然的話,愛迪生那無數的專利哪裡來?

真要是靠他一個人去做實驗的話,做一輩子他才能發明幾樣東西?

所以身為大唐親王的李元嘉,在這貞觀年間就是一個發明家行列中的bug。他有足夠的人手去組建一個個的“科研團隊”,並且也有足夠的錢能讓這些團隊不停的做實驗。而且更加bug的是,李元嘉還能給這些團隊指明一個方向!

所以水泥這種東西,對他來說肯定要比玻璃什麼的容易多了。

只不過……

現在的問題是,要不要把這玩意兒拿出來?

水泥確實是個好東西,無論軍事上還是日常生活裡,水泥的用處可以說是覆蓋了各個方面。而李元嘉之所以猶豫,除了因為現在的“研究專案”有點多,缺少人手和精力之外,還因為想要用水泥的話,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別以為燒石灰是多麼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和燃料,那都是要用錢來堆的。

所以認真考慮了片刻之後,李元嘉最終找來了韓路成:“去找些石灰、黏土……多準備一些,然後再給我找幾個人,明天一早到後面的小院裡面去!”

“是,大王。”

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韓路成馬上躬身應了句是。